對於這兩國的方陣,徐靈還是會選擇臥倒不動,來一個坐岸觀火之計。
而且,晉國的注意力被秦國吸引到了西北,那麼衛魯兩國,不就輕鬆了許多嗎?
沒有晉國的幫助,即便是齊國,也不敢出兵伐魯,大家相安無事是最好的。
隻是,鄭鬆陳蔡沈這五家老牆頭草,需要注意一下。
他們一直是哪家強往哪家倒的。
現在秦晉打成那樣,就怕楚穆王出手,收服那五家,與五國合縱。
這樣一來,在地理位置上,楚國就能對靈國形成包圍之勢,從而隔開了靈國和衛魯之間的經濟軍政的通道,對靈國在東大陸的經濟殖民政策,將起到不小的打擊。
楚穆王不傻,他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那麼,在這樣的局勢下,滅吳大計,就成為了不可阻擋的目標。
而且,時間越早越好,切斷楚吳的聯係,這樣一來,楚國縱然合縱了牆頭草五國,對靈國的壓力,也就沒那麼大了。
天色漸晚,
轉眼已至醜時正刻(淩晨3點)。
月圓高天,歌舞不絕。
不光是在西郊,整座靈邑都在歡慶中秋,張燈結彩,盡情賞月吃餅。
靈爵公司依靠慶典自然又能大賺一筆,雖然月餅這種食品,隻在靈國有市場,但近幾年,月餅大有突破界限蔓延至國外的趨勢。
而且,很多附屬於靈國,與靈國文化相近的國家,也都開始跟著一起過中秋了。
這種傳染力是巨大的。
很多人和組織,在裏麵有利可圖,那麼大家都舉辦慶典,就成為了趨勢。
徐靈哈哈大笑:“今夜寡人盡興,此刻月圓,已至三更,寡人作詞一首,詠頌中秋!”
群臣皆安靜,恭敬聽著徐靈作詞。
其實‘詞’這種東西,春秋就有了,隻不過,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楚辭。
後世的浪漫主義作詞人,其風格都是由楚辭學習和演變而來的。
當然,現在這個時期,距離楚辭還是太遠,徐靈當仁不讓成為了作詞第一人。
而且,天下人對於‘詞’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晰,也都很模糊,詩歌才是流行的民間通俗文學。
徐靈的文化底蘊也不高,記得住的詩詞歌賦,自然少之又少。
繼位以來,更是從沒作過什麼很厲害的詩歌與國風樂。
突然說要作詞,卿大夫們自然是懵逼的。
徐靈舉著酒杯正對明月,隻聽他極富感情的大聲念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一首水調歌頭作畢,整個宴席會場,驀然岑寂。
所有人瞪大了眼睛,望著龍首台上不可一世的壯年國君。
震撼、驚訝,各種複雜的情緒,逐漸蔓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