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己的心隨順大眾,
融入團體裏,才能成就自我。
世間真理是眾緣所成,
體悟自己是眾中的一個,
離開“眾”就不能成型了。
1994年
11月1日—11月15日
精華語錄
◎自己能力不夠不要緊,但要擁護有能力的人。
◎在學習階段要耐得住氣、耐得住煩,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有力者,先忍之於口,再忍之於麵,後忍之於心,一切法皆是不生不滅,故一切皆在於自我的認知認同。
◎能在不解中提出自己的問題,比現成享受別人的答案,要進步得快。
◎一個人要能鑒往知來,沒有曆史觀念者,如斬斷的河水,如何成就?
◎在佛門布施為“種福田”,有播種必然有收成。但是何時收成,就待因緣成熟。
◎與人共處,互相讚美是成就一切事業之基,學佛沒有一定的“標準”,凡事以歡喜為主,把歡喜給人,自然自己也會歡喜。
◎損己利人是上等的菩薩發心;不損己且利人是很了不起,但不容易做到;損己又不利人,則不可原諒;不損己也不利人,則是不該有的愚蠢行為。
◎用人有很高深的學問,殘兵敗卒不要緊,但要會用,不會用人,再精良的兵將也無用。不能讓屬下發揮所長,是主管的缺失。
◎世間上的一切好好壞壞、順逆因緣都是在考驗我們,為我們說法。因緣好壞,有時未必如我們所見,最重要的,要懂得“逆境來時順境因”,自能“放下身心見乾坤”。
十一月 一日 星期二
現在的大阪道場是一棟標準的日式房子,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玄關隔房、紙門地板,還有一千四百坪的花園,園內有一株四百年曆史的黑鬆樹。屋主盛清久先生,本身是建築師,很高興他的房子能賣給佛光山做道場。為了“大阪道場”的興建,他非常熱心參與,並提供他的經驗。
上午,住持慈怡特邀約多位功德主,如:多田良明孝、諸木捷、鵜野新一、陳鳳英、楊鬱彬、張元禮子、林壽美子、侯月美、謝美香和從東京一路跟隨我來的陳逸民夫婦,一起勘察地形,初步計劃大阪道場可改建為三層樓建築,一樓是可停放十四輛車子的停車場,二樓做齋堂,三樓是佛堂,如果經費、申請手續、工程建材等因素順利的話,約兩年後完工。
中午,在道場以飛機餐宴請四天王寺前館長瀧藤尊敬、華僑總會張清聯、張鄭玉英夫婦、楊鬱彬、張劉冬蜜夫婦、住吉屋會長吉水寅吉、信貴山館主田中真端、協會副會長大塚賢龍、林明岩社長、楊鴻飛居士、功德主田常弘等三十多位貴賓。大家對不久之後,將來會有一座中國寺院——大阪道場的落成,都表示歡迎和支持。
晚七時,在昨晚講座現場(寶塚ソニオ三樓),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有四百多名信眾發心皈依,在旁觀禮者有僑界“中華總會”會長李瑞乾、副會長張秋雄、阪神中山協會黃文雄先生等多人。並應國際佛光會東京協會會長西原佑一之請,主持名古屋分會的授證典禮,幹部有張元禮子、林壽美子、侯月美、林鳳英等。
和在座信徒會員們座談時提到,人生有很多缺陷,有的人有錢無智慧,有的人很會做事但無道德,有的人很發心但沒有正見,有的人很富貴但沒有佛法,有的人很樂說但沒有人緣,如何在這缺陷中趨於圓滿?隻要是懂得生活的人,自然就會欣賞缺陷美。世間上原本就是一半一半的,男女、好壞、貧富、神佛、白天晚上、上下、裏外各占一半,如何在自己所屬的“一半”中,過得自在安然?那就要有佛法的受用。
開發自我內在的慈悲心、歡喜心、感恩心、知足心、慚愧心、道德心、信仰心,這些都是無窮的寶藏,它可以讓我們在麵對無奈、不滿、不悅、不適、不情願、不歡喜、不平的境界時,以另一個“心”去欣賞、去接受,能在我們心胸包容下的人事物,即能趨於圓滿而沒有缺陷。
十時,座談會結束,從寶塚ソニオ大樓出來時,原本要坐電車回大阪道場(曾在英國倫敦坐過一次電車),但熱心的信徒一定要開車送我。我說:“日本的電車我還沒有坐過,想去見識一下,也欣賞一下沿途夜景。”
有信徒說:“大師,坐電車要走路到車站,到站還要走一段路才到道場,太辛苦了,還是坐車比較方便。”
拗不過大家好意,就讓信徒開車送我,心想:這算不算是一種“缺陷”?年輕時沒錢,常為買張車票而煩惱;現在有錢,想買樣東西,都有人搶著付錢。或許是因為人生有所欠缺,才會讓人珍惜身邊擁有的東西吧!
就寢時,翻了一本雜誌,看到有則寓言——
蟬、麻雀、蝴蝶、蜜蜂、烏龜剛好聚在一起,就提議每人說兩句俗語,但必須是關切己身的自警之言,於是他們分別說了下麵的話:
蟬:“金風未動儂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
麻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蝴蝶:“願為花下死,作鬼也風流。”
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後,一年辛苦為誰忙?”
剩下烏龜說不出來,急得把頭伸長,東張西望,恰巧被頑童看見,用石頭打烏龜的頭,烏龜將頭一縮,就說道:“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十一月 二日 星期三
目前正在佛教大學就讀的弟子滿庭,上午向我報告他的求學情況及畢業論文將以“中觀思想”為主題。並對日本佛教及經典釋譯,常與自己所學有所出入,請我提供一些建議。
日本佛教的曆史背景,本就與其他佛教國家不同,日本佛教的僧眾是采“寺族”製度,非佛教世家子弟是不準出家的(父親是出家眾,子女才能出家),這和中國十方叢林就有很大區別,故在很多方麵不能以中國佛教的標準來衡量。
日本對佛教,是用做學問的態度在研究佛法,其中又可分為三個層次:下等者是以翻案方式來研究佛法,中等者是以曆史態度在研究佛法,上等者是以信仰為基礎來研究佛法。身為宗教家則應以信仰態度來研究佛法。
佛教是心性學、生命學,應該要超越人生宇宙,不能用人間有限的曆史或翻案方式來研究,否則容易導致邪見。
中午飯後,在陳逸民夫婦及滿庭引導下,以跑香方式,到離道場約三十分鍾腳程的清荒神清澄寺參觀,沿途街道的幹淨、路旁攤販的整齊、信徒虔誠膜拜、寧靜氣氛,都是很典型的神道教道場。聖光殿內附設的鐵齋美術館正展出“秋季特別展”,作品雖不多,但每一幅字、每一幅畫,都有很精心的裱製、上掛、燈光、解說,旁邊還有一台電視,不斷放映每一幅畫的簡介,輔助參觀者忽略的角落,實在是很周詳的設計。
鐵齋美術館將其門票收入,在寶塚市圖書館設立一個“聖光文庫”基金,一方麵用此基金來增加圖書館藏書,一方麵帶動當地的文藝氣息,頗受民眾支持。
晚七時,和徒眾在道場的庭院品茗話家常,我一生對任何事情都有其看法及見解,隻要有人叩我這一口鍾,我一定會有回響,無時不等著徒眾的發問。能在不解中提出自己的問題,比現成享受別人的答案,要進步得快,故我很積極地鼓勵徒眾發問,也樂於回答徒眾所問,今日我的答複如下——
◎時間看人用,至於如何用,則要有心去安排、計劃。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有緩急輕重,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去應用處理,則要看事情的定位如何。有緩急的分配及先後秩序安排,工作起來自能得心應手,勝任愉快。
◎如何讓禮佛大眾,從遊客成為信徒,由信徒成為護法、幹部,這都要看平常信徒遊客來道場時,大家能否給予微笑、讚美、鼓勵、慰問、歡喜、給予信心、招呼用餐喝茶、為其排難解困,能以慈悲來關愛信徒,自然信徒都可以成為道場護法幹部。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提到:
韓信平定齊國,派人報告漢王劉邦:“齊人狡猾多變,南邊又靠近楚,如果沒有人代理齊王來統治,勢必不安定,我希望先代理作齊王。”
這時,楚軍正在滎陽緊緊包圍著劉邦,韓信派的人一到,劉邦拆信一看,大發脾氣罵了起來:“吾被困在此,早晚全在巴望著你來解圍,竟想自立為王!”
張良在旁邊踩了劉邦一腳,劉邦懂得了,接下去罵著:“再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代理的!”
於是就派張良去封韓信為齊王。
用人有很高深的學問,殘兵敗卒不要緊,但要會用,不會用人,再精良的兵將也無用,不能讓屬下發揮所長,是主管的缺失、常住的損失。
◎我這一生所以會做這麼多的事,不在於我有智慧、我有能力,而是跟隨我的弟子,彼此不計較、不比較、不嫉妒,從不曾讓我為難,所以能幫助我成就很多事業。做人要處難處之人,做事要做難做之事,因果絕不會辜負一個有心向道的人。
◎與人共處,互相讚美是成就一切事業之基,學佛沒有一定的“標準”,凡事以歡喜為主,把歡喜給人,自然自己也會歡喜。積極、勤勞、奉獻是弘法者的修行態度。
十一月 三日 星期四
下午搭一時三十分班機,由關西國際機場回台北,張元禮子、謝美香、諸木捷、蔡辰光、陳逸民及多位佛光會員幹部們送機。
這次在大阪展示的“佛光緣當代名家藝術精品”,以認購方式,讓有緣信眾各自請回自己喜歡的書畫。曾為大阪道場捐獻日幣一千萬元以上的功德主,如鵜野新一、何月美、林壽美子、張元禮子等,常住特以一幅字畫與其結緣。今後兩年內,大阪道場興建期間,希望信眾同心協力,正式籌辦一次義賣會。
五時三十分,抵台北道場,鄭羽書、趙翠慧、孫春華和多位信徒,已在“排班”要向我報告或請示問題,我很高興自己的“能力”,到任何場所,麵對任何事情,都能很快馬上進入工作狀況。
徒眾報告,最近有不少大陸人士一來台,都會上佛光山參觀。
晚上整理信件時,有一封來自哥斯大黎加,摘錄如後——
師父上人慈鑒:
來到哥斯大黎加就任已數日,對此地的初步了解是:
1.哥國為一中立國家,沒有軍隊,隻有警察,注重人權;對教育非常重視,老師的人數比警察還多,即使在最偏僻的地方(隻有騎馬才能到),也有學校和老師。
2.哥國以農立國,農業發達,物價低廉,生活水準大約和二十年前的台灣相同,但是空氣新鮮,適合居住。一年隻有兩季,幹季是從十一月至四月,雨季則從五月至十月。
3.一元美金折合哥幣科隆()一百六十一點五元,但仍持續貶值中。
4.此地華人以廣東人居多,台灣最早來此的是葉元薰先生(一九六九年派駐此地,教導漁民發展漁業),第二代華人子弟語言以西班牙語、英語、閩南語為主,華語較少用。
5.在華人社團中,以中華會館開辦的中華學校學生人數最多。我們的福慧精舍所開設的青少年讀書會,也有二十位學生。
此地有很多天主教徒了解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理念及國際佛光會的世界性,紛紛加入佛光會,目前已有五十多位成員,人數還在陸續增加中,期望這股朝氣,能把中美洲各國的學佛風氣帶動起來,進而在各國成立佛光會。
這裏的會員,從師父日記中得知國際佛光會要籌設會員休閑中心,此地的自然景觀海岸風景、活火山,並不亞於夏威夷,還有原始森林及難得一見的成千上萬烏龜到海邊下蛋的奇觀,有的烏龜像桌麵一樣大。如果佛光會擇地設立會員休閑中心,此處可提供給總會參考。
我們計劃在彌陀佛誕日,舉辦一次皈依法會,讓有心親近佛法的人,成為真正的佛教徒。目前除積極學習西班牙文外,希望也能度一些哥國民眾。懇請師父上人和長老師兄們,方便時能拔空蒞臨指導!恭頌
法體安康
弟子慧庭、慧導頂禮
十一月 四日 星期五
由花東地區各佛光分會主辦,花蓮市立文化中心、東淨寺、慈善寺、宏華寺、靈佑寺、四維高中協辦的佛學講座,今起一連兩天,由我主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上午七時,由台北出發往花蓮,九時抵宜蘭雷音寺早餐。
雷音寺位於宜蘭北門,是一座百年古刹(建於清道光年間),我於一九五三年,應邀前來駐錫,現在慈愛幼稚園的校地,以前是個池塘。雷音寺講堂是在一九五五年落成,並請章嘉活佛剪彩,當時還轟動全省(因是佛教界第一個講堂)。也因有這個講堂,帶動佛教歌詠隊、弘法隊,而使青年學佛者大增,進而開拓廣播弘法、學校講經、監獄布教等活動。可是如今一看,講堂怎麼這麼小?時代不同,硬體建築不變,變的是我們的視野胸量。
昔時的兒童班小朋友,現都已為人父母,也有很多信徒是祖父或祖母級的老菩薩,然而他們對佛菩薩的信仰、對常住的忠心、對我的恭敬,四十年如一日,是佛光山最元老的信徒。
期勉今年才剛調來雷音寺服務的年輕徒眾,公餘之暇,要將開山以來的人、事、物因緣背景及信徒曆史,用心了解;一個人要能鑒往知來,沒有曆史觀念者,如斬斷的河水,如何成就?為策勵自己免於懈怠,師兄弟間要成立進修讀書會,充實自己的學識,在學業、道業、事業各方麵都要有所增長。任何事業,非一個人可以完成,而是要靠大家集體創作來完成。同事間不管彼此個性、脾氣如何,最要緊的是要相處得“和諧”,這也是團體間每一分子應該做到的。
晚七時三十分,宋楚瑜先生和鍾榮吉先生,先後到達花蓮市文化中心,他們的出現,信眾都給予熱烈掌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而整個《般若心經》重點就在於“可以”兩個字,有了“般若”就——
可以照見五蘊皆空
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可以波羅蜜多
可以如虛空無染
可以色即是空
可以建設菩提薩埵
可以空即是色
可以照見萬法俱寂
可以觀自在
可以安住於忍力
可以度一切苦厄
可以讓眾生得度
可以心無罣礙
可以身心精通
可以不生不滅
可以不著外相
可以不垢不淨
可以辨別是非邪正
可以不增不減
可以不為輪回所溺
可以無有恐怖
可以令眾生解脫
可以遠離顛倒夢想
可以無量無邊
可以得解脫涅槃道
可以攝一切智慧
可以到達彼岸
可以舍一切觀
可以令智者歡喜
可以得諸法實相
可以議論心皆滅
可以滅一切言語
可以除無量重罪
可以無分別
可以清淨心常一
可以得清涼
可以諸惡莫作
可以無壞相
可以眾善奉行
可以無所來無所去
可以自淨其意
可以無戲無文字
可以成佛
承信徒王廷棟、顏雪鳳夫婦好意,將他們在花蓮的房子讓出來給我和隨行的徒眾安單(他們則住到親戚家去),感念這份供養,特書寫數字與其結緣。
十一月 五日 星期六
昨晚的講座會場,除了宋楚瑜先生、鍾榮吉先生的出席,花蓮縣長、議長、市長、省議員以及縣府一級主管、教育界各負責人都在座,印象中,早在一九五二年,我就與花蓮結下因緣,先後曾在花蓮女中、花蓮師院、花蓮體育館、花蓮高中、四維中學、縣政府、花蓮監獄等各地講演過。花蓮的長官們把聽聞的佛法,用來治理花蓮,教育下一代,怪不得花蓮能永保一份純樸潔淨的民風。
下午二時三十分,在文化中心會場,主持佛光會分會成立授證典禮,分別有——
前來觀禮的花蓮縣李培生先生致辭時表示,如果民眾都能加入佛光會,一定能促進社會祥和,屆時警察都可以裁員一半。在旁的縣議員徐光榮、邵金鳳、郭順雄也有同感。
督導黃英吉校長說:“在大師的慈悲引導下,花蓮正信的佛教徒越來越多,佛光會在花蓮已有十個分會,柴鬆林教授也曾說過:‘因為星雲大師的關係,台灣的佛教徒才有這麼多。’大師在佛教界創了很多第一,電台、白話文經典、佛學會考、短期出家等,功在佛教,大家以擁有這位師父及會長為榮。”
三時三十分,為八百多名發心皈依的信眾,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
五時,前往明星慈善基金會會長蔡明星、蔡吳梅夫婦府上家庭普照。蔡居士是建築營造商,深感現在社會人士,除了追求美好住屋庭園外,也要懂得如何建設我們內在心靈的庭院;在建築工作上除有金錢的財富外,更需要追求內在財富。佛光會主要就是在幫助大家求得內心的財富,內財外財都能兼具者,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七時三十分,繼續昨晚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座,有了“般若”就可以明明白白觀察內心世界,自然就能“觀自在”了。
晚十時,和負責花蓮地區佛光會輔導之職的滿泉及前來支援這次講座的三十多名徒眾進行“師徒時間”,就我這兩天所見,給予一些觀念提示——
◎我很掛念徒眾慈悲不夠、佛法義理不深入、威儀法器不純熟、對佛教事業(慈善、弘法、教育、文化)不熱心,故佛光山出家眾一定要培養慈悲、隨喜、結緣、付出、和平、穩重、負責、勤勞的性格,不輕易拒絕信眾的要求,不說令人難堪的話。
◎要隨緣過日子,不要沉溺於幻想美的事物,要懂得欣賞殘缺的美,不求十全。佛教徒以無為有,不一定要正麵擁有,在學習階段要耐得住氣、耐得住煩,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要擔當負責,不要如小魚般跟在別人後麵遊來遊去。教團是群體的,凡事不能單打獨鬥,要注意身邊的因緣,自己能力不夠不要緊,但要擁護有能力的人,十方諸佛都是彼此讚歎的。在長者麵前要能善解人意,對後學要懂得招呼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