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有山,成半月形狀,隔斷與中原之聯係,為之羅浮。
羅浮山脈巍峨高聳,山脈連綿百裏,峰巒起伏,乃是九州有名的山脈,隻是此山位於嶺南,卻少有人前來。不過相比羅浮山,更加有名的卻是在這山上的武道門派——羅浮宮!
羅浮一脈曆史悠久,從羅浮山上流出傳言後,到如今有多少年已經沒人記得了,不過要以嶺南的國度變更來算,還是能夠得出大概的。
還記得,羅浮宮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是在嶺南三國爭霸時期。那時候,偌大的嶺南境內到處是兵戈,羅浮宮內武者不忍百姓橫遭劫難,於是下山擇明主,助他一統嶺南。自此,魏國建立。後魏國立國三百二十一年,為漢國所終。再到如今的宋國,已經經曆了六國了,總計時間一千五百多年。
當然,羅浮宮的傳說也曾經斷絕過,但嶺南如此之大,當年的羅浮也鬧的沸沸騰騰,知道的人很是不少,所以前前後後也就總結了起來。據說,在宋國建國時,宋國國主還親自派一萬大軍進入羅浮,想要邀請羅浮中的武者來參加建國大典。隻可惜,羅浮太險,當初進入羅浮的萬餘軍士,竟是隻有不到一千人活著走了出來。據那些軍士所說,他們不是自己走出的,而是被羅浮宮的武者所救,不然他們也得死在羅浮山中。
羅浮如此危險,裏麵武者卻能如履平地,這讓宋皇知道了羅浮宮的強大,再也不敢進入羅浮山,打擾羅浮宮的武者,並且為了巴結羅浮宮,宋國親自收集有關羅浮宮的傳說,把其整理成冊,印發嶺南。自此,羅浮宮才正大光明的出現在眾人眼中。
宋國整理的羅浮書冊並沒有多少實質的內容,可字裏行間無不透出羅浮的強大,這讓很多武者都對羅浮趨之若鶩,一個個進入羅浮山中,想要拜入羅浮宮內。隻可惜,進去的人多,可出來的人卻少,即便那些活著出來的,他們也是守口如瓶,即便別人再怎麼尋問,他們也不願透露羅浮山內的一絲一毫。
而在羅浮山下的百家村中,就有這麼一位走出羅浮的武者——白翁,他在這裏開了一間不大的武館,名曰:闡武!
闡武武館從創建到今已經有三十六年了,因為白翁曾走出過羅浮,在附近也算是赫赫威名了,所以這闡武武館在附近很是有名,幾個村子的人幾乎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百家村中。
要知道,在整個九州大陸上,民風尚武,上古傳說中那些移山填海的大武者,更是讓人心神留戀,而在嶺南之地,更是民風彪悍,可謂人人會武。隻是,武為戰、殺之道,豈可輕傳,故而真正能夠理解武道的並不多。
就說這百家村吧,他們位於羅浮山下,家家都為獵戶,食物也多為山中野獸,可謂天天和野獸搏鬥。說來,此村之武術當比那些位於內陸的還要利害。可事實卻是正好相反的。需知,每個武館、門派、家族的誕生,無不是在人多之地,這羅浮邊際雖然為一福地,可卻沒有多少人,故而也不會有什麼武館、家族在此建立。
所以嘛,自從闡武武館建立以來,那可是非常的受歡迎啊,可不知為什麼,武館的館主白翁收徒非常的嚴格,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武館的。根據白翁的規定,十歲以上者免進;不可舉百斤大石者免進。這兩條規矩看似沒什麼,可十歲以下的孩子要舉百斤大石,你想一下就會覺得多殘酷了。
可是,這還隻是第一次的考試。根據武館中徒弟的說法,這武館在三年後還有有一次考試,如果通不過,那就會並清除出去,而此次考試相比第一次更加的嚴格,但到底有什麼規矩,卻沒幾人知道了,而那些武館的徒弟,也都對此忌諱莫深,根本就不敢瞎傳。
時至炎炎夏日,太陽高高在上,熾烈的陽光讓人如置身火爐一般。
在羅浮山腳下,通往百家村的破落官道上,一輛三成新的馬車正不緊不慢的走著。在馬車上,一個兩米高的漢子正揮舞著馬鞭,催促著駕車的老馬。
突然,馬車的門簾被撩開了,一個不大的小腦袋露了出來。這是一個七八歲左右的半大孩子,他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隻是那偶黑的皮膚讓人知道,這不是一個大戶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