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三易旗幟(1 / 3)

第十七章三易旗幟

東陽人寧君、秦嘉這兩個人擁立景駒為楚王,建都留縣。劉邦決定去投奔景駒,途中遇上張良。

張良是韓國人,他的爺爺、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後來,韓國被秦國滅亡了,張良變賣全部家產,尋找勇士,刺殺始皇帝。

張良在東海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製作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

始皇帝巡遊東方,到了渤海這個地方,張良和他找來的大力士伏擊始皇帝,誤中隨從之車。由此闖下大禍,張良逃之夭夭,改姓換名,躲到江蘇下邳。

張良在逃亡中,經常到江蘇下邳的一座石橋下閑逛。有一天,遇上一個穿粗布衣的老人。這位老人走到張良麵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子撿上來。”

張良感到莫名其妙,想揍老人一頓。因為這是位老人。張良不忍心下手,忍著給老人把鞋子撿上來了。

老人又說:“年輕人,幫我穿上!”

張良窩著一肚子氣,想把鞋子重新給扔到橋下去。但轉念一想:既然給老人撿上來了,就給他穿上吧!

那老人很高傲,翹著個腿,張良隻好跪著給老人把鞋穿好。

老人揚長而去!

張良極其驚訝:這真是個奇怪的老頭!

誰知老人又轉回來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天後的拂曉,在這裏等我!”

五天後,天一亮,張良就到了橋底下,誰知老人已經先到了。老人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反而遲到,為什麼?走吧,五天後再來!”

又過了五天,雞叫頭遍,張良來到橋邊,老人又在橋邊等他。老人更加生氣,說:“為什麼總是在我後到?五天之後,再來吧!”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到了橋邊。這次老人還沒到。過了一會兒,老人來了,高興地說:“應該這樣!”隨即掏出一本書,並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當皇帝的老師。十年以後,你就會成功,十三年以後,小夥子,再來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那塊黃石頭就是我。”說完,老人走了!

張良拿到的這本書,就是《太公兵法》,因為這本書的來曆不同尋常,張良便對它更加用功地研讀。

過了十年,陳勝起義,張良也拉起來一百多人的隊伍。景駒被寧君擁立為楚王後,張良便決定投奔景駒,於是,就有了這次與劉邦的邂逅。

張良遇見劉邦後,向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張良很奇怪,他向其他人講述《太公兵法》,都表示不理解,不願意聽他講解。但劉邦卻聽得入神,而且也能接受他的建議。張良思考:劉邦莫非就是自己要尋找的帝王?自己莫非就是劉邦的帝王之師?有了這番感觸後,張良便決定好好輔佐劉邦。

劉邦投靠景駒的目的,就是向景駒借兵攻打豐邑,但此時的景駒卻是自顧不暇。章邯正帶著幾十萬人馬攻打陳縣,並派部將司馬夷平定楚地。

司馬夷帶著兵馬在蕭縣追上了景駒與劉邦。景駒與劉邦聯合起來,對付司馬夷,結果,還是被司馬夷打敗了。劉邦離開景駒,躲避司馬夷的追擊,重新帶著隊伍回到碭縣。劉邦趁司馬夷與景駒交戰之機,攻打碭縣,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攻占碭縣,收服降兵6000餘人,加上原來的三千餘人,此時劉邦共有九千餘人的作戰部隊。

劉邦想:現在自己有九千餘人的作戰部隊,守在豐邑的雍齒頂多有一千多人的作戰部隊,自己的兵力是雍齒的十倍。孫子說,‘十則圍之’現在可以帶著大部隊回到豐邑了。劉邦這次是篤定要消滅雍齒的。

部隊浩浩蕩蕩開到了豐邑。

雍齒得知劉邦再次帶軍隊來攻打豐邑,讓人調查劉邦的兵力狀況,得知劉邦這次帶來九千餘人,實力強大。九千餘人中,有六千餘人是攻打碭縣收服的投降人員。指揮作戰的將領仍然是曹參、樊噲、周勃等。雍齒笑著說:“我們還是老辦法,不戰屈劉邦之兵。”

攻城開始了,曹參攻東門;樊噲攻南門;周勃攻西門;夏侯嬰攻北門。戰鼓擂得驚天動地,但城門卻無法攻破。

城牆上站著的還是那些手無寸鐵的鄉親。麵對親人,指揮攻城的將領十分猶豫,他們擔心傷害親人,所以,雖然戰鼓震天響,由於主帥不上心,士兵也無心攻城,這樣勞碌了一天,毫無收獲。

劉邦得知這些情況後,隻得撤兵,第二次攻打豐邑流產。

豐邑沒有打下來,劉邦想再去投奔景駒,已經回不去了!

劉邦離開景駒後,景駒在秦嘉的輔佐下,也移師彭城。彭城離項梁駐軍的地方很近。項梁聽說秦嘉擁立景駒為楚王,很不服氣。項梁認為:“陳王首先起事,現在作戰不利,下落不明。秦嘉擁立景駒為王是叛變陳王,大逆不道!”項梁由此發兵攻擊景駒。秦嘉戰死,景駒死在逃亡的路上。項梁受降了景駒的部隊,駐紮在胡陵。

現在,劉邦沒有了去處,隻得投奔項梁。

劉邦投靠項梁的目的,還是為了借兵。

劉邦率百餘名隨從去拜見項梁。見麵後,就請求項梁借兵攻打雍齒。項梁十分大方地給劉邦增撥了士兵五千名。項梁是傑出的軍事家,認為隻借士兵給劉邦,沒有作用,立即又給了劉邦五大夫級的軍官十名。劉邦回去後,又領兵進攻豐邑。

雍齒得知劉邦這次不但從項梁處借得五千士兵,還借到十名軍官。因此,雍齒預感大事不妙。還沒有等到劉邦回到豐邑,雍齒就連夜逃到了魏國。

劉邦收回豐邑後,又去投靠了項梁。

這時,又有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出現在項梁的軍營。這個人物,就是七十多歲的範增。

範增是居巢人,他來遊說項梁!

範增對項梁說:“陳勝失敗是必然的。秦朝滅亡六國,楚國最為無辜,自從懷王到了秦國,就一去不複返。楚國人懷念他,一直到如今。因此,楚南宮說,‘楚國即使僅剩下三戶,滅亡秦國的還是楚國。’現在陳勝首先起事,不立楚王的後代為王,而是自立為王,他的勢力不會長久。現在您在江東起事,各地蜂擁而起的將領爭著追隨您的原因,是您家世代都是楚國的將領,能夠重新擁立楚王的後代。”項梁經居巢人範增的一番勸說,也覺得有道理。便派人四處尋找楚王的後代。找到一個叫熊心的人,說是楚懷王的孫子,現在給人家放羊。項梁、劉邦等便擁立熊心為王,仍然稱楚懷王,以順從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