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汜水稱帝
劉邦一直在想,給自己加封一個怎樣的稱號呢?
劉邦這人沒有創新意識,也沒有創造性!
劉邦注重經驗教訓!
劉邦的特長就是在繼承中做放棄與選擇!
劉邦之前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項羽。
秦始皇選擇“皇帝”為自己的封號;項羽選擇“霸王”為自己的封號。
秦始皇為什麼選擇皇帝作為自己的封號,而項羽為什麼選擇霸王作為自己的封號呢?
秦始皇是開創性人物,認為自己非同一般,便選擇皇帝作為自己的封號!
秦始皇是個開天劈天的人物,他統一天下,創建的一個新王朝,創建了中央集權製這個亙古未有的東西。
秦始皇這樣一位開天辟地的人物,自然要給自己一個特定的稱號,一個不曾有的稱號!
秦始皇根據曆史的經驗教訓,在完成國家統一之初,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秦始皇說:“天下安定了,現在如果不更改名號,就無法顯揚我的功業,傳給後代。請商議帝號。”
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各千裏,外麵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製,現在您興正義之師,討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置郡縣,法令歸於一統,這是亙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發教令稱為‘製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
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它就按你們議論的辦。”
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複古意識濃。項羽念念不忘春秋五霸時代。在推翻了秦王朝後,又將天下劃分為十九塊封給十九個諸侯王,將秦始皇統一的版圖改變成了如和尚一般支離破碎的百衲衣。
項羽是憑武力稱霸天下。項羽貪戀這個“霸”字,享受霸氣,項羽意在恢複尊王攘夷的霸王時代,所以在“王”前麵加“霸”,稱霸王,以標榜自己獨霸天下的霸氣!
劉邦在“皇帝”與“霸王”這兩個尊號中選擇了“皇帝”,放棄了“霸王”這個尊號。劉邦討厭霸王過於張揚,皇帝含蓄、尊貴,而且自己現在的處境與秦始皇當初剛剛建國時候所麵臨的處境相似。
劉邦這麼想了,就想這麼做!
怎樣名正言順地給自己加封皇帝這個尊號呢?
劉邦想起了當年沛縣起義,被推舉為沛公的情景。
當年,憑資曆和人氣,當選沛公的應該是蕭何或曹參。但這兩人患得患失,結果沛公就落到自己頭上。
現在自己要做皇帝,誰也沒有資格與自己比?但關鍵是得有人提議自己做皇帝,沒有人提議,自己怎不能毛遂自薦,給自己封一個皇帝的尊號?
劉邦想:要想有人提議,得造輿論!
劉邦又想起張良,找來張良商議!
劉邦不想瞞張良,直接對張良說:“我現在是漢王,隻是個項羽加封的諸侯王,與韓信、英布、彭越等沒有區別,時間長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羽翼豐滿,會與我平起平坐。我得給自己加個封號,這個封號我想好了,就用皇帝。我再厚顏無恥也不能自己封自己為皇帝啊?”
張良說:“漢王,我也有如此想法,應把漢王與其他諸侯王區別開來,要顯示漢王的尊貴,要使那些諸侯王敬畏,加封皇帝尊號很合適。要把這件事情辦好,韓信合適,韓信剛剛改封為楚王,有疑義,也有怨氣。現在讓韓信帶頭去辦這件事情,去做其他諸侯王的工作,做好輿論造勢,這不但可以化解韓信的怨氣,還會讓韓信受寵若驚!”
劉邦說:“我們彼此心心相通,我也是這樣想的。不過,我自己去做韓信的工作不合適,還得請將軍操辦!”
張良說:“與韓信的關係,我不如蕭何。蕭何當年月下追韓信,韓信才有今日的地位。讓蕭何去做韓信的工作,韓信肯定念及他們當年的交情,會接受蕭何的建議,去做這件事情。”
劉邦說:“既然將軍認為這件事情蕭何去辦合適,那麼,就請將軍出麵,交代蕭何去與韓信交通。”
張良猜到劉邦會這樣安排自己,也知道不能再推托,笑著說:“臣樂意效勞!”
張良不敢耽擱,迅速來到蕭何處,對蕭何說明了劉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