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無國之國
田肯被人帶進宮殿來見劉邦,劉邦看見兩個人進來,便疑惑地問:“怎麼是兩個人?”
田肯回答說:“是兩個人!”並介紹說:“我帶來的這個人叫蓋公,都是我們稷下學派的。”
劉邦點點頭,說:“你倆都是同鄉嗎?”
田肯說:“我倆是同鄉,都是齊國人。”
劉邦說:“前些時候,你們齊國有個叫婁敬的人找過我。”劉邦停了一會接著說:“婁敬這個人不錯,建議我遷都,我采納了他的建議。之後,我還重賞了他。”
田肯說:“婁敬這個人,我認識,他是個策士,很有學問,特別熱衷於推銷自己的治國決策,有建功立業的抱負。”
劉邦笑著說:“你們兩人來見我,不也是來推銷自己的治國主張的嗎?”劉邦說完,掃視了蓋公一眼,看蓋公的眼神有些酸楚,有輕蔑的成分。蓋公沒有理會。
劉邦接著說:“你們兩個見我,不是隻是想看看我長得怎樣吧?”
蓋公看了劉邦一眼,沒有做聲。田肯忍不住說:“我們兩人來見皇上,當然不隻是想見見皇上,我們也有些想法,想與皇上聊聊。”
劉邦說:“那就聊吧!”
田肯說:“我們兩人都是老子的信徒,老子治國主張無為而治。今天我們兩人就說老子的無為而治。我主要說說,形而下的問題,蓋公主要說說形而上的問題。”
劉邦笑著說:“你們不要說這些我不清楚的東西,說直接點,說明白點,不要酸溜溜的。”
田肯笑著說:“皇上果真是爽快人。不過我還是說說形而下是什麼東西。形而下為之器,器就是具體的某一物。我說的形而下就是建議皇上遷都長安後,不但要以長安為中心,建設好都城。更要在長安之外建設一座陪都,以護衛長安。這座陪都最好選在齊國。這樣皇上的江山社稷就會千秋永固。為什麼這樣說呢?關中是以形勢之利取勝全國,山河險阻,與諸侯相隔千裏,如果百萬雄師進攻關中,皇上隻需二十萬兵力就可以拒敵千裏之外。如果皇上帶兵出關,就如在高屋上往下倒水,有居高臨下之勢。齊國,東有琅牙、即墨,南有泰山之險阻,西有濁河之阻隔,北有渤海之利。地方兩千裏,可以武裝百萬士卒。這就是東西兩個秦國。如果不是皇上的親子弟,不可在齊地為王。”
劉邦聽完田肯的建議,龍顏大悅。愉快地說:“你的主張很不錯,我一定很好的獎賞你!”劉邦說完,又側個臉問蓋公說:“你有什麼主張,說來聽聽?”
蓋公說:“剛才,田肯主要說的是形而下為之器的問題。皇上聽後自然十分高興。我現在要說的是形而上為之學的問題。皇上可能不感興趣。”
劉邦笑著說:“不能這樣說。你說都沒有說,你怎麼知道我會不高興呢?”
蓋公笑著說:“皇上有這種想法,我就高興了。我主要說兩點:一是如何管理國家;二是如何建立戰後秩序。”
劉邦笑著說:“這兩個問題,我都感興趣,而且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兩個問題。你就慢慢說吧,說仔細點,詳細點,不要擔心時間不夠用,也不要擔心我沒有耐心聽。”
蓋公說:“既然這樣,我就盡可能說仔細點。我現在說第一個問題。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以無為,清淨的正道來治理國家,以奇詐、詭秘的方法來用兵,以不去擾民來取信天下。我怎麼知道應該這樣做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民眾就越貧窮;民眾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民眾的心智和技巧越多,邪惡的怪事就越容易發生;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多。所以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會遵紀守法;我無事,人民自然富足;我無欲,人民就自然樸實。’”劉邦還沒有等蓋公說完,就打斷蓋公的話急促地說:“老子的這段話,我很感興趣,你說仔細點。”
蓋公輕輕笑了兩聲,望著劉邦說:“老子這段話有三層意思。首先是說治理國家不同於帶兵打仗。治理國家要從正麵入手,要宣揚正氣,引導人們向上,向善,煥發人們精神,催促人們奮進;而帶兵打仗是講究出奇製勝,運用詭道。所以千萬不要把帶兵打仗那一套用來治理國家。”劉邦聽了一笑,沒有做聲。蓋公繼續說:“以無事取天下,就是治理國家不要瞎折騰。這就是老子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意思。天下太平無事,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老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就會祥和。”
劉邦聽後點點頭,表示十分讚賞蓋公的主張。
劉邦接著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點很有體會,治理國家,要保持相對穩定,國家政策不要朝令夕改,朝令夕改的國家政策,會讓百姓無所適從。簡單一句話,治理國家,要有定力,不能像炒花生米那樣不斷翻騰!”
田肯與蓋公都笑了!
蓋公繼續說:“老子這段話的第二層意思,就是具體解釋為什麼要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就是說統治者設置的條條框框太多,就會捆住百姓的手腳,百姓的手腳捆住了,就無法施展本領,就會寸步難行,無法作為,長此以往下去,百姓就會越來越窮。‘人多利器,國家滋昏。’老百姓手裏的尖銳、鋒利的武器多了,國家自然不太平。這是秦始皇都懂的道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繳天下兵器,鑄為銅人。”這一點劉邦感觸頗深,不住地點頭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