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七章 白登之痛(1 / 3)

第六十七章:白登之痛

漢高帝六年秋九月,匈奴在馬邑包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

漢高帝七年(前200),韓王信糾結匈奴進攻代國。代國國王劉喜,也就是劉邦的親二哥棄國逃亡!

劉邦是在宴會上接到的這個消息。

劉邦接到這個消息,氣得發抖,發誓要烹了劉喜。當時,眾大臣在場,劉邦的父親太上皇也在場。眾大臣不知所措,太上皇向劉邦求情,讓劉邦寬恕劉喜!

劉邦怒吼:“像劉喜這種人不能寬恕,他貪生怕死,置國家、老百姓不顧,這種人對他寬恕,我還怎麼能治國?”

太上皇也不示弱,威脅說:“你要是敢烹了劉喜,我就敢烹了你!你常常拿孔聖人的話來壓人。孔聖人說,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按孔聖人的話說,你可以處死劉喜,我也可以處死你劉邦!不服,你就走著瞧!”

眾大臣連忙勸和,劉邦趁機離開了宴會廳。

太上皇回到家裏,劉邦已經在家裏等候了。太上皇還是怒氣衝衝!

劉邦拉住太上皇說:“太上皇,還在生悶氣啊!那時,我當著眾大臣的麵,不那樣說,怎樣收場?”

家令也勸說:“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有大臣在,得以國事為先,回到家裏,再談私事。現在皇上已經回到家裏了,皇上一定有話要說。太上皇消消氣,聽皇上把話說完。”

太上皇聽家令的,於是說:“你這個無賴,想說什麼。你就直接說好了。”

劉邦笑著說:“太上皇在,我怎麼會烹了劉喜呢?我也不敢這樣做,如今回到家裏了,太上皇說怎麼處理,我就怎麼處理!”

太上皇說:“國王是不能讓他再做了的,你能不能讓他做個通侯?”

劉邦說:“聽太上皇的,就冊封劉喜為合陽侯!”

太上皇聽了很高興!

劉邦說:“太上皇,你知道的,我很忙,我得組織部隊與韓王信作戰,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說完,劉邦走了。

自此之後,劉喜的故事結束了。劉喜有個兒子,叫劉濞。這個劉濞,以後與劉邦的兒子又有了很多牽扯!

劉邦回到宮裏,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應對之策。

會上,周勃、樊噲等對韓王信的反叛咬牙切齒,恨不得抓住韓王信,把他活剮了!

劉邦坐在龍椅上,陰沉著臉,一聲不吭。看得出來,劉邦對於韓王信的反叛尤為痛恨!

早在半年前,就有人向劉邦報告,說韓王信與匈奴人來往甚密,有反叛之心。

劉邦不信,劉邦反問自己:難道是老子對韓王信恩寵不夠嗎?韓王信雖然是韓國王族後裔,但他隻不過是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而已。當年,韓國早就被秦國滅亡了,當年的韓王信隻不過是一個沿街乞討的盲流罷了。是老子劉邦讓張良把他扶到將軍的位置上,後來又讓他做了韓王。那時,讓他防守滎陽,他貪生怕死,項羽一到,他就投降了項羽。這麼大的罪過,老子也沒有追究他的過錯,回來後,還是讓他做他的韓王。當年封王封侯,老子僅封了七個異姓王。這七個異姓王中就有他一個。他韓王信的功勞能與韓信、彭越、英布等相比嗎?他與老子的關係能與老子與張耳相比嗎?肯定不可比擬!老子仍然封他為韓王,之後讓他到晉城駐守。意思是讓他替老子阻擋匈奴。為此,老子還特地將太原郡也劃給他,增加他的實力,讓他遷都晉陽。他當時也很樂意,還主動將都城遷至馬邑。說馬邑這地方接近匈奴,便於抗擊匈奴。當時老子相信了他,讚同他的想法。後來,有人揭露他韓王信有通匈奴的嫌疑,老子隻是寫信提醒他,也沒有責怪他的意思。難道就是因為寫信提醒他,才促使他投降匈奴的嗎?要是這樣,君臣之間的信用就太差了!

劉邦繼續想他的心思:韓王信這一次是真的反叛了,確實是反叛了,這是一點疑問也沒有的!不然,讓他到京城述職,他為什麼不敢回來呢?這說明他心中有鬼,他心中有鬼,就疑神疑鬼!

由此,劉邦懷疑,當年韓王信將都城從晉城遷到馬邑,靠近匈奴,就有了異心。

劉邦還在想自己的心思,樊噲打亂了他的心思。

樊噲問:“皇上,韓王信反了!您說怎麼辦?我們聽您的!”劉邦這才意識到現在他自己正在主持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功臣、元勳們還在等待他的命令。

劉邦決定禦駕親征,並讓樊噲、周勃兩位功臣一同出征。

韓王信的部隊很快就被擊潰了。

韓王信逃到了匈奴,韓王信的手下曼丘臣、王黃等人又共立原趙國之後趙利為王,繼續與西漢為敵,擾亂西漢邊境,搶掠邊民、搶掠邊民財物。

劉邦打敗韓王信後,又接到情報,說匈奴騎兵在平城一帶活動。劉邦想乘勝追擊匈奴騎兵,以絕西北邊境隱患。

劉邦與陳平商量,陳平提出疑問:“現在匈奴騎兵在平城一帶活動,到底有多少兵力,其意圖是什麼?這些情況我們一概不清楚,不宜於貿然出兵開戰。”

劉邦同意陳平的分析,但是劉邦又不想輕易放棄作戰機會。劉邦想,既然知道了平城有匈奴騎兵,就不能輕易放過他。現在部隊正在平城附近,便於向匈奴作戰。為了把情況弄清楚,劉邦決定派出偵探,偵察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