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困在瓶頸裏
呂後在封呂氏子弟為王這一點上,一直很謹慎!
少帝元年(公元前187年),呂後開始臨朝稱製,想封呂氏子弟為王,遭到王陵的反對。而周勃、陳平兩人讚同,呂後想著法子逼走了王陵。呂後花這麼大的精力,才封了一個呂姓王,而且是一個死人為王。這人就是酈侯呂台的父親呂澤,為武悼王。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僅僅是一個象征意義!
此事之後,又過了幾個月,呂後通過做工作,一些懂事的大臣明白呂後的意思,才請求呂後封酈侯呂台為呂王。呂台封王這是呂後封呂氏為王的第一人。呂台封為呂王,可惜沒有地盤,呂後用盡心事,從齊王劉襄那裏劃出濟南郡,作為封國,這是當時最小的封國。在呂王之前,最小的封國是淮陽王劉友的封國,劉友的淮陽國雖小,也有兩個郡。之後,呂後對封呂氏子弟為王更加謹慎!
建成侯呂釋之去世後,呂釋之的太子呂則應該世襲,呂後以為呂釋之的太子犯有罪案,不宜繼承王位,被呂後廢除了。然後才讓呂祿繼承侯爵,封為胡陵侯。
少帝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86年),呂王呂台去世,太子呂嘉繼承王位。六年(公元前182年)十月,呂後又廢除呂嘉的王位,理由是呂嘉平日裏為人驕橫放縱。
以上兩件事情,我從不同的角度,先後說了三遍。之所以說三遍,可以看出呂後對呂氏家族監督是十分嚴厲的,社會流行一種說法,說呂後大肆地冊封呂姓王,這是與曆史事實不相符合的,甚至是對呂後的詆毀。呂嘉僅僅是平日裏驕橫放縱就免去了王位,我們不能用任人唯賢來苛責呂後,實際上呂後治國理政也是有政治原則的。
呂嘉王位罷黜後,呂後讓呂產繼承呂王。呂產是呂台的弟弟。
七年(公元前181年)二月,梁王劉友改封趙王,梁王的空缺由呂王呂產補上,呂產空出來的王位由皇帝劉弘的兒子劉昌平補上。
到此為止,呂後臨朝稱製七年,雖然冊封了呂澤為武悼王,從“‘悼’字可以看出,這是為一個死人封王;之後呂後冊封呂台為呂王,呂王死後,冊封呂產為呂王,看似三位子弟為王,而三位呂氏子弟中活著為王的實際上僅僅封了一個呂王。
現在趙王劉恢死了,趙王空缺,怎麼辦呢?
呂後很糾結!
呂後從趙王劉友到趙王劉恢這兩人趙王的結局看到了危機!
呂後認為,不管自己怎麼做,都無法融合呂劉兩家。如果不能將呂劉兩家融為一體,最終還是避免不了呂劉兩家分庭抗議的悲哀結局。現在的局麵是不管讓劉氏子弟繼承趙王,還是由呂氏子弟繼承趙王,都會進一步加深呂劉兩家的分裂與仇恨!
呂後經過痛苦思索,最後決定,還是遵照劉邦的遺囑,冊封劉氏子弟為趙王。呂後想繼續冊封劉氏子弟為王,以此化解劉氏子孫對自己的誤會,彌合呂劉兩家的裂痕。盡管呂後知道自己這樣做,還是會招致劉氏子孫的仇恨。由此,呂後想將劉邦的四皇子代王劉恒改封為趙王。
呂後征求代王劉恒的意見,代王劉恒婉言謝絕了!
代王劉恒說:“自己希望為國家守衛代國的邊境。”
代王劉恒為什麼不願意到趙國為王呢?
趙國與代國比較,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是趙國比代國大,實力雄厚;二是趙國的地理位置緊靠中原,物質條件,文化氛圍都優於代國。盡管有這麼多優越條件,代王劉恒還是不願意去趙國。
代王不去趙國,出於什麼原因,沒有人知道!也許趙國是個不吉利的地方,代王劉恒才不願意去!
西漢第一代趙國國王是張耳。張耳與劉邦亦師亦友,後來成了劉邦的部下。劉邦登基後,封張耳為趙國國王,並且把自己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張耳的兒子張敖。魯元公主是代王劉恒同父異母姐姐。這樣看,張耳是很風光的,但張耳命運不佳,不多久,張耳去世了!這樣張耳的兒子張敖繼承王位。張敖盡管是劉邦的女婿,後來,劉邦認為張敖有反叛之心,將張敖貶為宣平侯。然後讓劉如意到趙國做了國王。劉邦死後,呂後害死了劉如意。以後是劉友到趙國為王,不久也被呂後害死了;之後是劉恢到趙國為王,不久也撒手人寰。這樣的趙國,代王劉恒自然不寒而栗,所以,當呂後讓他去趙國為王時,代王劉恒以戍守邊疆為由拒絕了!這樣的話,之前劉恢也說過。
不過,呂後也沒有強行要代王劉恒去趙國,劉恒不同意,呂後也就作罷了!
對於代王劉恒一家,呂後還是很有情緣的。
代王劉恒的母親薄姬,劉邦死後,呂後讓薄姬回到了代王劉恒身邊做了王太後。這是特別施舍,劉邦的其她妻妾就沒有享受這種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