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劉邦肩膀上的女人
(序)
劉邦在四十五歲之前,還在與他那些諸如樊噲、周勃、盧綰等一班社會閑散人員一起東遊西蕩,四十五歲之後才覺醒!
劉邦一生中給他帶來重大影響的是三個人。
第一個是張耳。
劉邦長期帶著一幫兄弟不幹正事,時間久了,也有點煩。於是劉邦決定到到當時魏國的首都大梁去見信陵君,向信陵君學習養士之道。
劉邦到了大梁,得知信陵君早已去世了,於是找到信陵君當年的門客張耳。
劉邦與張耳相處了幾個月,張耳對劉邦從來不提信陵君,從來不提養士之道。劉邦很失望,決定離開張耳。
就在劉邦離開張耳的那天晚上,張耳給劉邦背誦了《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並告訴劉邦說:“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是‘死而不亡者壽’!”由此劉邦確定了人生的誌向。
第二個是秦始皇。
劉邦回到沛縣,競選泗水亭長成功。後來一次赴鹹陽服徭役的時候見到秦始皇。秦始皇君臨天下,目空一切的偉丈夫形象,讓劉邦頂禮膜拜。劉邦感歎:“人生就當如此,應做個大丈夫!”
於是劉邦決定尋找實現人生誌向的道路。
第三個是酈食其。
陳勝、吳廣起義,劉邦趁勢而起。在帶領起義軍進軍關中的途中,劉邦遇到酈食其。
酈食其告訴劉邦:“人生最大的智慧,在於懂得放棄!”
酈食其為劉邦背誦了《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背誦完畢後,酈食其又說:“《禮記·大學》也講過這樣的道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段話讓劉邦很受益,劉邦在與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就是“止於至善”,才贏得了天下。
呂後在三十歲之前還是一個待嫁閨中的老處女。
呂後的成功,給我們最深的也是三點。
第一點,勇敢地走出去。
呂後的父親為了呂後的婚姻,帶著呂後全家從山東單縣逃到了江蘇的沛縣。這逃婚的一小步,為呂後日後實現壯麗的人生邁出了一大步。
第二點,與強者聯手。
呂後到江蘇沛縣後嫁給了劉邦。此時的劉邦四十五歲,未婚,身邊還有一個私生子。呂後此時三十歲,還是紅花閨女。一個是老鰥夫,一個是老處女,結合後,夫妻聯手,白手起家,開創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個統一、興旺的王朝。以致有了劉邦與呂後之後,才有漢族、漢民、漢語、漢服等
第三點,“君子性非異也,善借於物也。”
這是荀子《勸學》中的一句話:“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司馬遷評價呂後說:“佐高祖以定天下”,呂後幫助劉邦安定天下,就是善於借助旁人的力量。呂後利用蕭何處死了韓信;呂後利用劉邦,消滅了英布;呂後利用張良,戰勝了對手戚夫人等都是“善借於物也”的智慧。
今天,我們認真讀讀劉邦與呂後的故事,會讓我們心胸更加開闊;眼界更加寬廣;理想更加遠大;事業更加輝煌;人生更加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