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內崇安將東西拿出後,瞬間驚起滿場嘩然。
那銀白色的保險箱裏,赫然放著一隻器型優美的瓷瓶,器型敦厚古樸,頸部較長,是市麵上不太常見的花觚器型。
花觚始於元代,主要流行於明朝嘉靖、萬曆至清乾隆時期,按照明清時期瓷器的色彩類別來判斷,武內崇安拿出的這隻花觚儼然屬於清朝年間的瓷器。
眾所周知,瓷器的發展在清朝年間達到巔峰期,花觚自元代出現後,一直為人所喜愛,不管民間還是廟堂,皆以擺放花觚為裝飾品。
而且花觚這種瓷器,時代特征十分明顯。
明朝花觚多是三段式,上麵喇叭口,中間鼓腹,下部鳳尾,且以五色最為貴重,一般都以紋飾繁密,層次分明,色彩豔麗等特點著稱。
而發展到清朝年間,其造型,胎釉,紋飾都發生了極為巨大的改變,經曆了順治、康熙兩個時期後,清朝花觚已經別具風格,自成體係。
例如順治年間的花觚,由於正處於明末清初的過渡期,所以其造型紋飾都有很明顯的過獨特性,造型亦如明朝年間的古樸風格,釉層在五彩料的前提下,又開發了青花料。
發展至康熙年間,花觚上的青花料已經運用的十分熟練,官窯也開始大批量燒製青花花觚,而在瓷土上,也做出了相應的改善。
比起明朝花觚,清康熙年間的花觚瓷土更顯精細,瓷質堅密,胎體則為清朝各朝代比重最大的,隻是在康熙年間,五彩再度興盛,這一點在諸多清朝瓷器中都得到了體現。
反觀雍正年間,這個時期是清朝的盛世,各方麵的生產水準都已經達到曆史最高水平,器型一改最開始的古樸厚重,開始朝著輕巧雋秀發展,遍觀雍正年間瓷器,大多以玲瓏嫵媚的小件為主,反觀尊甕觚之類的器具反而極少。
所謂古董,便講究一個物以稀為貴。
眼前這尊花觚,整體透著雍正年間的器型風格,瓷器造型規範,胎釉精細,繪畫秀麗,質量更是上上水準。
和乾隆年間講究的雕鏤工藝和堆砌裝飾不同,雍正年間所製的瓷器裝飾絲毫不顯繁雜,紋飾又在康熙年間的瓷器上更進一步,胎體釉質又繼承了康熙年間瓷器的特點。
在座的這些人沒一個是普通角色,再加上場上不少人,手上都有專門的觀察工具,所以當武內崇安將這尊花觚拿出來的時候,不少人都在第一時間認出了這東西的來曆。
雍正大器極少,這是公認的事實,可武內崇安卻能拿出這麼一件大型花觚,如何不讓人震驚?
瓷器最講究紋飾,這也是諸多鑒定師們給瓷器古董定價的首要參考條件。
而眼前這尊雍正年間花觚瓷器,胎體呈現出五彩中最為明亮的黃色釉,而且還是發明於清朝康熙年間的蛋黃釉。
這種釉色以色如雞蛋黃而出名,和蜜蠟色、澆黃的釉色相比,色澤較淡而薄,溫潤無紋片,釉層透明,格外晶瑩。
最關鍵的是,明黃色放在古代那是妥妥的皇室專用,民間百姓別說用,膽敢私藏,那就是砍頭抄家的死罪,其上繪黃的紋路更是表明了這尊花觚的身份。
在黃色的基礎上,施以白釉繪龍,五爪團龍紋,非當今天子不可用。
明黃色加團龍紋,這尊花觚的身份已經呼之欲出。
目光掃過鴉雀無聲的會場,武內崇安得意的笑了笑,臉上滿都是自豪驕傲。
“如何?”
掃視全場後,武內崇安看向周誠,語氣裏帶著些許挑釁意味:“周桑,這件清雍正年間黃釉團龍紋花觚如何?”
細細打量了兩眼,周誠臉色略顯古怪的點了點頭:“還算說得過去。”
周誠這樣的回答落在武內崇安的耳朵裏,簡直和主動點頭認輸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