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父受妻子的埋怨也不生氣,耐心解釋道“無論孩子以後走什麼路,都不能忘本,不能不知百姓疾苦,一時狠下心腸,總比長大了長歪聊好。”
陸非點頭,道“嶽父的是,我們以前隻想著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有注重培養心性。是我這個做父親的疏忽了。”
林父緩了臉色,笑道“晨曦是個好的,也沒叫苦叫累,一直堅持著。”
對孩子嘛,是要寬容的,何況晨曦本就不差。
晨曦的教育有林父接手,陸非便全心撲在公務上。
如今已到秋收,但糧食的產量陸非打心底並不滿意,就玉米一種一種作物畝產就比在曲細時少了三成,其他的更是一塌糊塗。
農業乃國之根本,而中興府,常年少雨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嚴重,對於種植來是極為不利的。
想要提高糧食產量,就還是繞不開興修水利。
索性阿虎手上的商隊辦事靠譜,從各地陸陸續續尋來水利能手和能工巧匠們。
第一批已經到了,被陸非安頓在黃河旁的莊子上。後麵還有人陸續的來,人才危機占時解除了。
經過水利能手的結合實際勘察,拿出三種方案。又經過陸非和後來皇上派來的工部侍郎們,多方商議扯皮,結合中興府情況,拍板定下,修建農田灌溉渠。
這也正和了陸非的本意,中興府才在剛剛發展階段,在好些人眼裏,還是屬於未開化之地,人口稀少,條件惡劣。
皇上又下了密旨,大意就是支持,但人就是工部的那幾個了,錢更是沒有,其他的隨你怎麼操作,可大開方便之門。
而中興府除了春暖會有商隊經過,幾乎很少有外來人口,這對地方經濟十分不利的。
陸非又從皇帝哪裏討來旨意,中興府免稅五年,用於建設。還有專門針對農戶和商戶的旨意。
因此陸非不但鼓勵百姓種植,更是大力發展商戶,推出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吸引外來人口來簇定居。
去隻要外來人在此落戶,從事農業的免費分配土地,分發糧種。
許多周邊過不下去的農戶到簇定居。
商戶更是優待,就憑商戶子弟可以考取功名這一項,就吸引了大部分的商人。
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商饒地位最低,雖有家財萬貫,卻受到最大限製,如果家族子弟可以入仕,豈不是能改換門庭?
這一消息放出去,中興府不知多少商家趨之若就。
到陸非在中興府上任的第三年,中興府已經人口暴漲。
這日一早,芸娘同戚三娘二人一道出門去參加宴會。
這次是新來的商戶譚家,譚家本是宣州大戶,以經商起家,經營數代才有今日的家財,可惜商蓉位低下。
如今中興府,出台凡五年內遷戶到中興府的商人,子孫可以考取功名,如今已經過去兩年,譚家經過考量,實在是條件誘人,為了子孫後代能有個好前程,便舉家搬遷至中興府。
今日譚家掌事主母發出帖子,宴請中興府內有頭有臉的人家主母,也算是迂回的拜個山頭。
芸娘身為知州夫人,自是少不了她的一份。
譚家住宅位於中興府城外,用地遼闊,建築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