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的文字大概有兩種,一是表意文字,二就是表音文字。
在古老時代,其實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是比較多的,而表音文字文明則相對比較少,似乎隻有蘇美爾一家而已。
隻是後來隨著時間發展,諸多表意文字文明逐漸消亡,到了現在,全世界也隻剩下了華夏文明這一家而已。
恩,這麼說可能也不大準確,準確的來說,使用表意文字的除了華夏還有一個。
那就是和華夏恩怨糾纏的東邊鄰居,東瀛。
全球僅有此兩家,再別無分號。
雖然東瀛文字係統中包含有漢字和假名兩塊,但是這個假名其實也可以算是表意文字的一種極端簡化體。
假名假名,意思可不是虛假的名字。
這裏的‘假’字說的是借用的意思。
假名中的平假名源於漢字草書,而片假名則源於漢字楷書。
所以東瀛文字說到底,也還是表意文字的一種,是華夏文字的變體。
其實以前還有高麗和安南兩國也受華夏文明影響,甚至直接使用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說起來倒也能算是表意文字的一支。
不過這兩國後來都發生了變化,首先是高麗,這個國家在1446年開始開發自己的文字,就是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那種高麗文字,嚴格來說是屬於一種表音文字。
不過這種文字開發出來之後,一直在高麗高層使用頻率不高,直到二戰結束之後,這種文字才徹底成為了其國主流。
但高麗因多年受到華夏影響,其語言中有著海量的漢語詞彙,這也導致了高麗語在許多方麵聽上去發音和漢語十分接近。
但總之,目前的高麗也算是脫離了表意文字體係了。
至於安南,那說起來就更加淒慘,他們是在被法國殖民之後強行更改的文字,目前也是使用表音文字作為語言而拋棄了漢字。
這樣的發展甚至還誕生了一波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孰優孰劣的爭論,華夏國內確實有不少‘牧羊犬’,認為表意文字是比較原始初級的,應該朝表音文字進化。
倒是海外,有不少人都逐漸認識到了表意文字的優勢所在。
別的不說,表意文字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保證傳承有序。
時代變遷,文字的字體也難免發生變化,但無論怎麼改變,大概的形製還是那個,意思也就不容易跑偏。
遠不像是表音文字那樣,隻要一個字母的改變,整個單詞的意思就會含混難清,也會導致不同地區的人幾乎無法互相交流。
不過表音文字也有個很明顯的優點,好學。
總之是各有利弊吧,這種爭論也沒個結果。
也並不是陳凡目前關心的。
他目前所關心的還是這枚已經露出一半的石鼓文字。
要看一個表意文字是否發展成熟,主要就是看它的抽象程度,抽象程度越高,就代表著這種表意文字的成熟度越高。
像是古埃及那種誰都說不清楚的聖書體,明顯就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表意文字,不,甚至它究竟是不是表意文字目前都還很難說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