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 發炮(2 / 2)

遊兵隊,戰鋒隊,跳蕩隊之後就是駐隊,其實兵力配置和跳蕩隊相差不多,第一次攻擊如果未能破開敵陣擴大戰果,要麼是收縮回退,以駐隊穩住陣腳,要麼就是將駐隊也投上,擴大戰果,必求一勝。

鴛鴦陣,三材,大三材陣大抵如此,對地理條件考慮之後采用何陣,包括以遊騎為兩翼的陣法,主要原因就是在水網密布的南方區域,軍陣過密則轉動應敵困難,軍陣過疏容易為敵所乘機而入。

不密不疏,方便調動反應,彼此支援,待出現騎兵為兩翼遊騎時,這個大陣就基本上定型。

自嘉靖之後,不密不疏的陣法為明軍戰陣主流,主守用四方門陣,也就是方陣。主攻是三疊陣,也就是類似大三材陣的擺開,一隊接一隊,一浪接一浪的攻擊,就是所謂三疊陣的核心秘決。

至於四川白杆兵的銳陣,就是分為一個接一個的三角形的陣列,軍官披重甲居前,一隊接一隊的奮勇向前,不破敵陣誓不收兵,這種犀利的攻擊陣列,閔元啟也是極有興趣,並且在與海盜土匪的接戰中用過。

隻是對眼前的萬餘客兵,閔元啟並未有用銳陣的打算。

還是等鎧甲配給完成之後再用此陣,使將士損失減到最低。

在雙方彼此隻有三百步不到距離時,旗軍們的縱隊已經完全演化為橫陣,擺成了三十五個完整的大三才陣。

各陣又彼此相連,擺開為三疊,這種用大三材陣為核心的陣列,也可以稱為三疊陣法。

如果在中間配合戰車為戰鋒隊核心,輔助以型火炮來進行攻擊,如果武器精良,士兵訓練有素,可以是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軍陣之一,和西班牙方陣相比,更加靈活,火力輸出配給也更加合理。

或許在客兵將領心裏,眼前旗軍雖然三千多人,但擺開的陣列大完備,層次分明,配置合理,一個個局百總形成的合隊給人一種無比堅韌牢固之感,如果是戰鋒隊的火銃配置到位,其鋒銳犀利之處,便是肉眼可見。

唯一缺憾,便是如此。

軍隊列陣,其實也是根據時代的進步而不停改變。

漢軍的各種陣法,包括李靖的步騎配給都是根據當時的兵力,裝備,以及地形,還有敵人的情形來部署,比如李靖陣法,一萬四千人,騎兵四千,每隊八十騎,布陣五十。步隊則是每隊五十,布陣二百。

步騎夾雜,陣列極疏,是在草原和塞外地形適用。

眼前的雲梯關,擺陣三千多人的橫陣就足以夠用,已經沒有給對手留下多少騰挪空間。

在雙方越來越近之時,閔元啟也是看了看千戶所城的城頭,還有右側的幾處箭樓。

距離越推越近之時,城頭和幾個箭樓之上,終於也是有了動靜。

閔乾德和李可誠等人,畢恭畢敬的看著幾個滿頭大汗的炮手。

這幾個炮手都是這幾臨陣磨槍訓練出來,沈亮出盡全力,也就是要他們在會戰之時,將那幾門佛郎機炮打響。

其實打放火炮和火銃原理類似相通,經過幾訓練之後原本就是應該能順利打放。

眼前這幾個炮手滿頭大汗的模樣,其實也就是過於緊張的原故。

待火藥放置放成,子銃放入,關閉尾部炮門,一切準備工作就算完成。

客兵相隔已經不到三百步,以眼前這中大樣佛郎機的射程也是已經足夠打放於敵陣之中了。

原本閔元啟就想著能放幾響空炮就足夠震懾敵人,倒是沈亮堅持要放實炮。

他選的炮手原本也是銃手旗隊中的隊官甚至旗隊長,人聰明機警,動手能力極強,領悟很快。

既然要放炮用子藥,何必用空炮浪費子藥,當然是打實彈,自然是能打幾顆是幾顆。

哪怕一炮隻轟斃一個客兵,那也是值得了。

閔元啟自是無可不可,當即便允準了。

六人炮組擺弄一個六百多斤的火炮,其實練熟了一分鍾三發都可以打放成功,不過眼前幾人擺弄了三分鍾之久,終於是將火炮底部的引線點燃了。

李可誠下意識的捂住了耳朵。

“轟!”

火炮迸發出劇烈的能量,尾部升起大團的火焰出來,這是氣閉不足的表現,卻是將李可誠等人嚇了個半死。

炮身震動,連同炮架也在晃抖著,一顆一斤多重的炮彈從子銃中噴射而出,在轟鳴聲中飛向客兵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