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主將看起來相當有經驗,這令得姚文謙大感不安。
不過到了此時卻是無法退縮了,以一萬對三軍,對手還是衛所旗軍,後退的話對劉澤清都是無法交代之事,自己的名聲也是全毀了。
當下姚文謙下令不再遲疑,全軍立刻加速前行,與對麵的衛所旗軍正麵搏殺。
劉可成等騎兵將領也是回到軍陣之中,八百餘騎至步陣左側,沿著官道一側與步陣一並向前方殺去。
雙方鼓聲俱是大作,整個十餘裏方圓廝殺聲大起,加上隆隆炮聲不斷轟鳴,哪怕十餘裏外的人們也是知道了大戰的序幕已經開啟。
……
閔元啟的大旗便是在駐隊之前,十五個戰鋒隊和跳蕩隊已經持續向前,與駐隊相隔不到二十步,戰鋒隊原本應是全部火銃裝備,但現在火銃全部數量才一百五十餘支,隻能是每個戰鋒隊編為一個旗隊,分列在跳蕩隊之前。
沈亮手持一支新製成的合機銃,大步走在第一戰鋒隊右側之前。
平時的編輯訓練,火銃手是單獨訓練,主要是練的裝填,瞄準,打放。
哪怕是在箭矢淩空而至,喊殺聲就在耳前震響之時,火銃手還得做好冷靜裝填,點燃火繩,扳打扳機打放,然後清銃管,再次裝填,再瞄準打放的全部過程。
如果有人手忙腳亂,心浮氣燥,出錯便是難以避免。
在沈亮的訓練之下,沒有容錯這一,隻要是犯了錯的便是一通軍棍毆打。
這是登州軍的老規矩,甚至就在士兵裝填準備打放的過程之中,沈亮也是穿行在各隊之中,怒吼著幹擾銃手們的動作。
用沈亮的話,當初葡萄牙人也是這樣訓練他們,老子們當初還聽不懂葡萄牙人的夷語,不是一樣老老實實的訓練,並且都練的不錯?
這般的粗暴練法,甚至是毆打士兵,其實都算是明軍的傳統。
當然這時代的各國練兵都相差不多,所謂不打不罵的訓練,幾乎隻存在理想狀態之下。
沈亮原本就是外來人,原本就遭人忌恨,其練兵之法也是被人所詬病。
不過閔元啟還是堅定支持,後來楊誌晉等人練兵也是逐漸嚴格,不滿的聲音才逐漸平息下去。
此時此刻,在沈亮的眼中,苦練頗久的火銃手已經令得他相當滿意。
在戰時,火銃手是以戰鋒隊的形式和跳蕩隊混編。
按閔元啟的想法,戚繼光的混編局其實可以做出改變。
整個軍陣混雜,但編成的規模陣列越簡單越好。
如果擔心戰鋒隊突擊和反突襲的能力不足,歐洲那邊的解決辦法就是給滑膛槍手上刺刀。
上刺刀其實不是什麼細致活,在明軍火銃手裏也有裝備銃劍的,隻是明軍不重視火銃手的訓練,火銃手和長槍手一樣都是底層炮灰,銃劍打造麻煩,用料不好的話太脆容易折斷,根本就是賠錢買賣,所以裝備銃劍的火銃手數量極為稀少,也根本未形成戰力。
在閔元啟看來隻要解決了鑽銃管的麻煩,裝備銃劍就是件事,以雲梯關這裏的工坊能力,大批量製造銃劍雖然耗費不,仍然是一件相當值得的事情。
火銃手配給銃劍,獨立編組,規模戰事可以和跳蕩隊組成混編局。
如眼前這種大規模的戰事,火銃手編成戰鋒局,槍兵和刀牌手鏜把手組成跳蕩局,遊兵還是以刀牌為主,組成遊兵旗隊,整個大陣相對簡單,留下空間之後可以再配合兩翼遊騎組成的騎兵局或騎兵司,將來可能還是騎兵千總部或騎兵營,從幾千人到幾萬人的編組和陣列構成,大體便是如此。
整個雲梯關旗軍的陣列訓練,大體上就是眼前的這種混編大陣組成的三疊陣,如果考慮到敵方人數和軍隊精銳程度,可以編成防禦的圓陣進行防禦反擊,也可以視裝備來編組銳陣配三才陣,除了這幾種陣列外,明軍的諸多陣列閔元啟都沒有訓練的打算,軍陣是經過千錘百煉,早前的所謂名陣是根據當初的戰術打法編成,現在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交替的時代,眼下的陣式是最為合適的陣法了。
沈亮手持火銃,與一個旗隊的銃手走在隊列最前,其身後左右前後都是有火銃旗隊的戰鋒隊,長槍手和鏜把手編成的突擊跳蕩隊與火銃隊混編,在他們身後就是純粹以長短兵器構成的持冷兵器的跳蕩隊。
隊伍浩浩蕩蕩向前,沈亮麵色沉凝,其實內心激蕩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