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實務(2 / 2)

換了在唐末之時,掌握一州數縣,勉強也可以算是個鎮節度了。

就算在此時,也可以羅致一些秀才,舉人身份的人到自己幕府中來效力了。

劉澤清等諸將幕府就有大量此類人,而史可法的幕府人才就更多了,多半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成名的名士,或是有功名的包括進士身份的幕僚也在其中。

閔元啟卻不喜這些名士和有功名的生員,周亮敏隻道是朱萬春從實際出發,要招羅一些沒有功名但有實幹之才的人才,當下便是含笑答應下來,並未出聲反對。

周亮敏倒是假以他語,笑吟吟道:“今日聽聞閣部身前屢有報信的信使,朱兄為何未留在督師衙門,而是在此召見鹽商,足見鎮靜、功夫啊。”

朱萬春笑道:“非是弟拿喬,而是閣部大人也要通盤考量,弟留下來殊多不便,而且戰報一至,底下如何處理是順水推舟之事,弟靜待好音即可。於其在那邊虛擲浪費光陰,不如早早見人,將閔大人的打算趕緊實施下來,以免耽擱時日。”

周亮敏自是感佩,同時也深感雲梯關那邊行事方略與普通軍鎮,甚至是和大明各處都有明顯的不同。

重實務,重效率,更重實利而不耽於虛名。

從眼前朱萬春身上,周亮敏更是對閔元啟本人有了一層更深的認識,也是暗下決心,此後對身上的士大夫雍容氣息還是收斂一些的好,否則便是到了雲梯關,怕也是討不了好。

……

“竟有此事?”內閣首輔馬士英下值之時乘八人抬的大轎,四周有過百家丁護衛相隨,這些人都是貴州人,大半是馬家的家丁,還有一些是其在鳳陽總督任上提拔任用的親信。

在內閣之中,馬士英因為要任用阮大鉞之事與高弘圖和薑曰廣又是爆發爭吵。

前一陣某個東林大佬病逝,馬士英表示哀悼,結果薑曰廣直接拒絕了馬士英的吊唁之舉,直言馬士英非東林中人,不需要他的吊唁。

此事等若是伸長巴掌,在馬士英湊過來示好的臉上左一巴掌右一巴掌的抽打。

馬士英亦非等閑之輩,黃得功在外是他的死黨,兵權在手自是不畏東林,索性就是放開了手腳施為。

排擠走史可法,接著就是高,薑二人,羅致罪狀,令言官攻訐,要在年底之內將高弘圖和薑曰廣先後排擠出朝堂。

東林黨人當然不會善罷幹休,編造弘光謠言,士子集會鬧事,言官彈劾,雙方你來我往,廝殺已經漸入白熱化。

當然現在隻是文鬥,距離南來太子案等大案尚有時間,南明的政爭也隻是剛揭開序幕而已。

待到左良玉清君側才漸入高潮,清軍已經到江北一帶,左良玉和黃得功還打的熱鬧,東林黨一口一個馬士英是奸邪人,要清的是何人自是一清二楚,馬士英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雙方在外敵當前時廝殺不止,也是千古奇景。

看到此時江北送來的塘報,馬士英臉上也是陰晴不定。

當下馬士英對轎中同座的阮大鉞道:“史道鄰關鍵之時首鼠兩端,放著嫡藩不立,擁潞猶疑,提出什麼擁桂,簡直是胡鬧荒唐。四鎮不穩,老夫為了文臣大體計不得不領頭,現在居然遭了人之忌,被群起而攻。史道鄰倒是好,跑到江北又弄出個閔元啟,也要開鎮,集之兄,這一下東林那一夥子又要得意了。”

阮大鉞和馬士英是同年進士,彼此交誼十分過硬,當年馬士英對他也有當權後必定起複他的承諾,這也是馬士英哪怕鬧出軒然大波也要堅持起複他的原因所在。

此時兩人並轎而行,阮大鉞看看塘報,笑道:“我看這閔元啟的經曆簡單的很,就是江北的衛所世家出身,和東林一黨素無交集。周亮工,周亮敏兄弟非東林黨人,倍受排擠,而朱家也是和勳貴,太監有關,對東林向來無甚交集。這樣的武官倒算得上是人才,我看閣老不必先劃定其是東林一脈,他們歡喜歸歡喜,更多的是這姓閔的掃了劉澤清的臉麵,劉澤清以前可是跟他們的,又能如何?得大將而不能馭之,無非是一群廢物。閣老不妨對姓閔的加以善意,開鎮是必然之事,何妨加恩給他封爵?”

“不妥……”馬士英倒是有些意動,但很快又搖頭道:“擁兵幾千的總兵現在最少數十員,這樣就封爵,怕是江南到南京城都是公侯伯了。總得要看這姓閔的下一步如何,他要投向老夫,倒是不妨示好,若不然,自是置之不理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