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南朝(2 / 2)

建議清國伐明最起勁的,其實就是範文程,寧遠我,還有洪承疇等人。

他們出自對華夏曆史的了解,知道不統一的地方勢力遲早會被新興勢力所滅,這是必然之事。

為了自己家族綿延和身家富貴,還有曆史評價,他們當然是一統下最堅定的支持者。

哪怕是吳三桂等降將來,為了富貴和不留下千古罵名,他們也是希望能造就大一統的偉業。

象是滅宋的張弘範,幾百年還是被罵,助契丹和金國的漢人,也是臭名卓著。

主要就是蒙古統治時間短,而契丹和金國都未成統一全國的勢力。

若能扶助清國一統下,傳承日久,他們便是開國功臣,自是沒有聲後罵名。

其中以洪承疇最為堅決,因為他的名聲也是最臭的一個。

為什麼洪承疇陷陣之後,崇禎帝直接祭奠賜詩,因為在洪某人之前,大明的文官,不論是討女真還是和流寇對陣,隻要失利就沒有一個不殉國而死的。

上到督師經略,下到知府知縣甚至佐雜官員。

在崇禎十四年之前,投闖的最多是幾個舉人秀才,其實的地方官員文人雅士不是沒有被俘被逼迫的,但就是沒有一個從賊的。

一死而保臣節,保名聲,這是最基本的為官為人的操守。

而東虜是蠻夷異族,殺戮漢人甚慘,不要洪承疇是經略大臣,受皇帝的信任倚重,哪怕他就是一個不入流的官,在大義之前,一死殉國本也不該是難事。

不要以後世的道德標準看明時之人,那時代的人自有自己的行為準則。

這也是洪承疇未死,所有人都感覺震驚和詫異之處。

也正因如此,洪承疇就是要殫精竭慮的替清國謀取整個下。

若最終清朝未得下,始終在遼東一隅,最終為大明為新興之朝所滅,那麼他洪某人在曆史上的評價就可想而知。

洪承疇也是絕沒有想到,若幹年後,清修明史之中由乾隆親定,將其修在貳臣傳中,官定奸逆之臣,其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是想。

“若是如此,得南朝地不難。”

“是不難。”多爾袞自詡甚高,其入明國京師也是果決異常,抓信一線之機,斷然入關接受吳三桂請降,與順軍主力交戰後入京,更是使八旗上下為之讚歎,其威望也是在此時上漲頗高,畢竟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無不以滅明為最要緊大事,這個任務,是在多爾袞手中完成了。

“南人洪承疇降,是文官氣運盡了。武官吳三桂降,是武人氣息斷絕。這般老大僵硬,文武之道都毫無可取之國,不亡哪有理?”

“不會有什麼意外吧?”

“十五放心吧。”多爾袞臉上顯露親切的笑容,對阿濟格這個兄長,多爾袞內心沒有多少親情可言,但畢竟是一母親兄弟,所以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原諒了這個不曉事但行軍做戰異常勇猛的兄長,把他當成自己最得力的打手。

至於對多鐸,多爾袞內心倒是有些兄弟手足之情,對於滿洲貴族來,這種正常人類的親情其實是相當罕見。

皇太極殺阿敏還好,隻是堂兄,但當年和父汗代善等人聯手殺大哥褚英,那便是眾人畏懼這位大哥的強悍和實力,努爾哈赤殺弟不,當兒子威脅到自己時,也是照殺不誤。

然後皇太極殺莽古爾泰,殺兄弟德格類,殺姐妹莽古濟,親族之中不乏兄弟姐妹子侄都是照殺不誤。

到多爾袞手中此時尚未殺宗室,但很快就會清算豪格等人,也是絕沒有心慈手軟的想法。

隻有對多鐸,多爾袞有幾分真情實意,封王,令其領兵得南朝心腹地,加封豫德親王,多鐸死後多爾袞極為傷心,死後尊榮異常。

在此時此刻,多爾袞對多鐸十分親熱,拍著其肩膀笑道:“得南朝的大功,不叫阿濟格拿去,他往西,你往南,這大功就是你的,不會有意外,絕對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