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終章(1 / 3)

時光荏苒,諸多曆史上值得記錄的大事,最終也無非就是簡單的幾行文字。

順治元年正月

亦是崇禎十七年的正月

順治帝禦大政殿(篤恭殿)受賀,命禮親王代善勿拜。鄭親王濟爾哈朗諭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啟睿親王,而自居其次。

二月

祔葬太妃博爾濟吉特氏於福陵。改葬以罪賜死之妃富察氏於陵外。

三月

大學士希福等進刪譯《遼史》、《金史》、《元史》。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自縊。

四月

固山額真何洛會告肅親王豪格悖妄罪,廢為庶人。晉封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郡王。大學士範文程啟睿親王多爾袞往定中原。以大軍南伐祭告太祖、太宗。

五月多爾袞率大軍抵達燕京,明文武諸臣士庶郊迎清軍入城。多爾袞進入皇城,居火後餘生的武英殿理事。令官吏軍民以帝禮為明帝發喪。令故明內閣、部院諸臣以原官同滿洲官一體辦事。按製葬明莊烈帝皇後周氏、妃袁氏,明熹宗皇後張氏、神宗妃劉氏。明朝福王朱由崧即位於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為大學士,駐守揚州督師。

順治二年正月

亦是弘光元年正月

命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為都統,代豪格征山東。以太宗第七女固倫公主下嫁內大臣鄂齊爾桑子喇瑪思。命房山縣歲以太牢祭金太祖、清世宗陵。

二月

始修《律例》。諭豫親王多鐸移師定江南,英親王阿濟格征討李自成。

三月

始祀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明太祖於曆代帝王廟,並定從祀大臣。

四月

葬故明殉難太監王承恩於明帝陵側,給祭田、建碑。豫親王多鐸師至揚州,諭南明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降被殺,清兵對城內人民持續進行了十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以太宗第八女固倫公主下嫁科爾沁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子巴雅斯護朗。初行武鄉試。

五月

命內三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李建泰、範文程、剛林、祁充格等纂修《明史》。

六月

再次強製推行剃發令,皇太妃逝。

發布詔告:清廷興兵,本無意兼並,隻為明清和好;但因李自成興兵導致了明國祚滅亡;清軍自關外整旅入關,乃是代明雪恨……以此來消弭漢族的反滿情緒。

並命於十月在江南舉行鄉試,以籠絡漢族士人。冊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多爾袞親自謁拜孔子廟。

閏六月李自成逃亡湖北九宮山而死。

定群臣公以下及生員耆老頂戴品級。

詔諭嚴禁諫官朋黨相爭。定滿洲文武官品級。定諸王、貝勒、貝子、宗室王公頂戴式樣。明朝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

七月

享太廟。上清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後、清太宗文皇帝玉冊玉寶於太廟。設明太祖守陵太監四人,給祀田二千頃。禁中外軍民衣冠不遵國製。清兵進至嘉定,進行三次大屠殺,史稱“嘉定三屠”。

……

“豫親王多鐸自杭州折返,潞王被擒,多鐸聽聞揚州失陷之後,乃率貝勒尼堪,貝子屯濟,東江叛將耿仲明,孔有德,馬寶,李成棟,金聲恒等諸部兵回師,預備至鎮江渡江北上,尋找我軍主力決戰。”

一個軍情司的官員將最新的情報呈上,閔元啟微微頷首,對軍情司有效的工作進行了褒獎。

這個軍情人員畢恭畢敬的退了下去,因為能當麵和閔大人話,臉上神色十分激動。

大河鎮的鎮兵們在揚州城外搭建了龐大的營壘區和柵欄區,戰線一直抵近長江渡口。

但按照閔元啟的命令,並沒有將渡口直接封死,而是留給了敵軍上岸的回旋之地。

很簡單,閔元啟就是要在揚州城外近大江的地方,留下那方圓幾十裏的地方,做為和清軍主力決戰的戰場!

匆匆年餘時間轉瞬即過,對劉澤清部勝後,閔元啟迅速搶占了海州抵鹽城地方,治下百姓人口近二百萬,土地過百萬畝,一季屯田之後糧食積儲充足,又打造了大量的火銃和佛郎機炮,新軍將士開始大規模征募,待多鐸破徐州和揚州之時,閔元啟麾下已經有一個整編騎兵營,一個整編炮兵營,三個後勤輜重營,一個重裝近衛營,三個火器營,六個混編營,總計十五個營五萬餘人的主力部隊。

從閔元啟開始崛起之時到如今,總計不到兩年時間,能夠有眼下的兵力,著實也是令所有人想象不到。

南明朝廷在給大河鎮開鎮之後,撥付的錢糧加起來怕是十萬兩都不到,這還是因為朝中有人樂於見到有人牽製劉澤清,劉澤清先依附東林後而反叛,這令得東林黨人大感憤怒,若非如此,大河鎮開鎮,閔元啟為總兵,還有撥付錢糧,這些好事可是輪不著一個才幾千兵馬的地方勢力。

閔元啟的錢糧主要還是來自鹽業,將鹽城一帶灶戶整頓,改煎為曬,產量大增的同時,大量精壯能吃苦的灶戶被引入軍中,成為大河鎮新營伍中的將士。

王三益和李國鼎等人的田畝改造和增產之事進行的相當順利,收獲了大量糧食。

大量海鹽被朱家的商道賣向江南湖廣河南山東,亂世之時,原本的鹽業商道受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雲梯關的產鹽規模急劇擴大,反而是將混亂的市場給搶了下來。

總計一年多時間,平均每月是超過十萬兩的淨收益,百萬之銀養兵五萬人,加上鑄造了大量的佛郎機炮和虎蹲炮,以及一萬五千支合機銃,加上大量的精鐵兵器和鎖甲,紮甲,以及購買了數千匹戰馬,所有的銀兩都算是物盡其用了。

閔元啟其實可以募集更多的部下,將部曲如劉澤清一樣擴充到十萬人以上。

但那勢必會減少對戰馬,兵器,鎧甲,火炮的投入,在閔元啟看來是得不償失。

客兵這一年多在淮安是聚集了七八萬人左右的兵力,但劉澤清的防禦反而是收縮了,而且在清兵南下之初就毫不猶豫的直接投降了。

因為閔元啟的發展已經令劉澤清如芒刺在背,其感覺到的威脅遠遠超過了高傑和劉良佐等部。

哪怕是高傑被刺殺後徐州鎮一片混亂,閔元啟也沒有北上囊括高傑地盤的打算。

阿巴泰下山東時,閔元啟完全可以北上擊之,將阿巴泰部擊敗,但他也是在全盤考慮過後放棄此想。

其後高傑部投降,劉澤清部投降,劉良佐部投降。

現在在攻擊江陰的就是劉良佐部,把江陰城屠城白地的並非清軍,而是劉良佐部。

在七月到八月之間,迎風而降的劉良佐和劉澤清,還有左良玉的殘部,以及黃得功的部下,高傑的殘部。

還有南京城的那些大吏官員和勳貴武將們,這些人投降時並沒有心理負擔。

因為在所有人眼裏和心裏,大明都是已經死透了。

閔元啟在那時候並沒有選擇出兵,他若是出兵,憑著精良的裝備和嚴格的訓練,還有在和劉澤清部的規模戰事中鍛煉過的將士還是頗有信心擋住南下的多鐸,哪怕是血戰到底,他也有信心將其擋在江淮之間。

但那又如何?

南明朝廷就不內鬥了?

四鎮就不跋扈了?

大明到崇禎中後期後,最大的問題不是缺糧缺餉或是打了什麼敗仗,而是民心不在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