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又議論起來,怎麼沒有想到用水冷卻頂頭,還是老板敢想。
黑板上公式一個接一個,很多技術員已經跟不上他的節奏。
確定頂頭鼻部的直徑(F)
一般情況下 F = (0.25 ~ 0.30)Dd (Dd < 80 mm)
F = (0.18~0.25)Dd (大頂頭)
但不能小於16毫米。
——確定頂頭圓弧半徑(Rd),公式如下: 其中圓弧段的長度的求法是:
圓弧半徑為:
圓弧半徑值Rd的範圍在300~ 900 mm之間。2段式頂頭的圓弧半徑值不要取上限值。
實例:已知給定條件,計算2段式頂頭的基本參數。給定計算輥距E =177.2 mm。
胡文楷邊吃飯邊解答問題,話筒轉了無數次手已經變的油膩滑溜溜的。
兩點多鍾才結束無縫鋼管的討論,他拿起話筒說:“無縫鋼管廠的攻關由楊思亮、周海泉負責。相關人員可以離開回去了。”
台下沒有一個人走開,胡文楷又說一遍。
“老板,我們想繼續聽化肥廠的工藝,觸類旁通對我們有好處,反正化肥廠設備也要從我們那製造。”
“好好,你們願意聽就留下來,我是怕耽誤你們回去的時間。”
“老板我們今天耗在這了,渡口說好了連夜讓我們過江。”
胡文楷沒有在這事上耽擱,整理一下思路後,敲著桌子說起化肥廠。
“化肥這農業倍增器,在國內很少使用幾乎沒有,化肥是誰搞出來的?你們有誰知道?”
“是老板搞出來的。”這話引起哄堂大笑。
胡文楷直搖頭,這幫土鱉是因為國內文獻不全才造成這種認識。
“17世紀初期,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植物生長與土壤之間的關係。19世紀初,德國人J.李比希研究植物生長與某些化學元素間的關係。他在1840年闡述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從土壤裏獲取的,他確定了氮、鈣、鎂、磷和鉀等元素對農作物生長的意義,並預言農作物需要的營養物質將會在工廠裏生產出來。不久,他的預言就被證實。”
“1840年,李比希用稀硫酸處理骨粉,得到漿狀物,其肥效比骨粉好。不久,英國人J.B.勞斯用硫酸分解磷礦製得一種固體產品,稱為過磷酸鈣。1842年他在英國建了工廠,這是第一個化肥廠。1872年,在德國首先生產了濕法磷酸,用它分解磷礦生產重過磷酸鈣,用於製糖工業中的淨化劑。”
“1861年,在德國施塔斯富特地方首次開采光鹵石鉀礦。在這之前不久,李比希宣布過它可作為鉀肥使用,兩年內有14個地方開采鉀礦。19世紀末期,開始從煤氣中回收氨製成硫酸銨或氨水作為氮肥施用。1903年,挪威建廠用電弧法固定空氣中的氮加工成硝酸,再用石灰中和製成硝酸鈣氮肥,兩年後進行了工業生產。1905年,用石灰和焦炭為原料在電爐內製成碳化鈣(電石),再與氮氣反應製成氮肥──氰氨化鈣(石灰氮)”
“氮肥1913年,用氫氣和氮氣合成氨的哈伯法在德國第一次建廠。它為氮肥工業的發展開拓了道路。它的生產技術還不夠完善,價格比較貴,多數用在工業方麵,少量用來製造氮肥。今天我們就是改造這生產工藝,使其合成率大幅提高。”
將繪製的反應塔圖紙懸掛在木板上,開始化工進程了特費錢和特不安全的行業。
“兩個步驟,一個製氣一個壓縮液化分離。原料氣製備將煤原料製成含氫和氮的粗原料氣。對於固體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氣化的方法製取合成氣。”
“二段轉化爐是合成氨裝置中最關鍵的設備之一。經一段轉化後的工藝氣介質.尚需在二段轉化爐中進一步轉化,使工藝原料氣在氫類蒸汽轉化後達到工藝所要求的甲烷(CH4)含量0.9%以下,同時轉化後的工藝介質含較高的熱能,可由下遊的廢熱鍋爐回收並產生高溫蒸汽”
“淨化對粗原料氣進行淨化處理,除去氫氣和氮氣以外的雜質,主要包括變換過程脫硫脫碳過程以及氣體精製過程,一氧化碳變換過程在合成氨生產中,各種方法製取的原料氣都含有CO,其體積分數一般為120合成氨需要的兩種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氣中的CO。變換反應如下:CO+H2O→H2+CO2 ΔH=-41.2kJ/mol,由於CO變換過程是強放熱過程,必須分段進行以利於回收反應熱,並控製變換段出口殘餘CO含量。第一步是高溫變換,使大部分CO轉變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溫變換,將CO含量降至0.3右。”
“因此,CO變換反應既是原料氣製造的繼續,又是淨化的過程,為後續脫碳過程創造條件。脫硫脫碳過程各種原料製取的粗原料氣,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為了防止合成氨生產過程催化劑的中毒,必須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脫除,以天然氣為原料的蒸汽轉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脫硫,用以保護轉化催化劑,以重油和煤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據一氧化碳變換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劑而確定脫硫的位置。工業脫硫方法種類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化學吸收的方法,常用的有低溫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