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悲懺儀結束的那一捶鍾聲,

我突然出現在大殿中,

信徒們高興的歡呼

夾雜著掌聲久久不息,

沒想到“不請之友”

能帶給大家如此歡喜,

實在好感動。

1990年

8月1日—8月15日

精華語錄

◎凡事要做得盡善盡美,是要集合很多人的智慧、經驗、心力共同成就的。一個人獨自摸索、作業,隻會事倍功半,且掛一漏萬,更是不合現代潮流的做事方法。

◎如果心中有佛,眼睛所見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聽都是佛的音聲,嘴裏所說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

◎學佛者要正信正見,生活起居要有叢林風範,弘法度眾不妨方便隨緣,讓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

◎僧伽教育是一切佛教事業的根本,關心佛教更別忘了僧伽教育。

◎宗教真正的目的在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

◎佛光山的弟子都有共同的理想——興隆佛教;共同的目標——淨化人間。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

◎“法輪常轉”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付之於信眾身上的普利活動。

◎不管什麼團體,若沒有新血輪的投注,則易衰老,進而淘汰。“傳燈”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責任。

◎肯結緣才有人緣,有人緣做起事來助緣就多。

◎一件事情的價值在於它的含義與精神,不在於它的稀奇或金錢。

八月 一日 星期三

上午八時,應心平和尚之邀,繼續列席各單位主管聯席會議。

每次開會若看到會場有多餘的空位,我都覺得好可惜,總會建議主其事的職事,開放一些列席的人,給大家多一些見習的機會。

我於一九四九年來台,從在宜蘭弘法開始,到現在佛光山已開山二十三年,全山比丘、比丘尼徒眾六百多位,有老、中、青三代層次,心平和尚繼我之後,也用開會來溝通、協調,是培養大家共識的最好方法。

今天討論的議題有:

一、明年(一九九一)本山及各別分院重要行事。

二、各別分院共同支援美國西來大學的籌建。

三、一九九〇年度功德主提名、升品審核。

四、本山出版之錄影帶、錄音帶免費出借案。

五、由傳燈會統一公布徒眾南來北往、旅遊參學等告假、銷假手續案。

……

農曆七月是佛門孝道月,供僧、募道糧、超薦佛事,把每一座寺廟都動了起來。“道糧”是為辦學、辦道之用,可是目前有些道場隻有一個人,既不辦學又不弘法講經,也一樣跟大家在募道糧,不知募給誰用?

“供僧”是佛門的傳統節日活動,但如今已漸形成大拜拜式聚會,為不失此真義,有待正信的佛教徒建立製度和樹立形象。今年本山除普門寺外,各別分院將回山統一舉行供僧法會。

我過去在叢林受教育時,生活雖然很清苦,但每半個月仍可收到剃頭的籌碼一根、衛生紙十五張。在物質豐富的現代青年或許覺得這沒有什麼,但它卻代表常住的一份關心與肯定,佛陀也常自稱:“我是眾中的一個。”在團體中,凡事都有我的一份,是多麼難得。能抱有這種稀有感,就易感受到“自己”與大眾的關係,進而能苦修充實,莊嚴內涵,克勤穩健的樹立新形象。(領導者懂得和眾、屬下懂得敬業、工作上懂得虛心、弘法上懂得隨緣、處事上懂得方便,學什麼像什麼,不負工作上應盡的責任,並定期與主管呈報、交流,有了新形象自然能帶動團體的朝氣。)“如何開拓佛教的未來”是這個時代僧青年的共同使命。

服務於屏東長治鄉公所的許淑卿小姐,托依日送來兩枚印章給我,分別是“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並在信上特囑“閑章兩枚,博君一笑”!實一有心人也。今後我寫毛筆字時,又可多兩枚章可蓋了。

連日來每天都有陣雨,心裏老記掛著興建中的大齋堂,但一直抽不出時間去巡視。傍晚,利用雨停的空檔,特地去現場查看,緊臨信徒服務中心的大齋堂工程,連日受雨水的衝刷,土壤流失得已在坍塌,趕緊指示大家搶救,此次回山參加開會的各別分院住持,率先搬砂運土,男女眾學生也齊力在堆沙包、和水泥……好熟悉的畫麵,不禁憶起開山時,挑石頭、搬水泥的情形……

八月 二日 星期四

上午十一時,是“普門中學新任校長布達及交接典禮”,前來參加典禮的有陳哲男、林天賜、鄧祖琳、李嘉新、國民黨高雄縣黨部主任委員顏文一、教育局主任督學陳瑞忠、教育局學管課課長黃國銘、高雄縣教育會理事長蔡森煌、沙鹿高工校長白龍芽、桃園農工職校校長呂理福、恒春工商職校校長丁履準等,還有這一次回山開單位主管聯席會議的佛光山宗務委員依嚴、依恒等各別分院住持,也都隨緣在旁觀禮。

普門中學創於一九七七年,原本隻有三十五名學生,十三年來已發展至現在的初中部、高中部及職業科,今年大專聯考有二十七人報名,十一名考上大學,曆年來學生的表現,常受評鑒單位獎勵——

一九八〇年及一九八二年,軍訓教育成績,獲教育廳頒獎。

一九八一年及一九八六年,初中評鑒成績優良。

一九八二年,高級部觀光科,榮獲省教育廳評鑒為全省第一名,並獲“無缺點學校”的美譽。

一九八六年,幼兒保育科於全省公私立十六所學校中評鑒,總分列為第三名,教學單項得分居全省之冠。

一九八〇年,南區中等學校自然科學實驗比賽,獲團體乙組冠軍、個人生物組第三名。

原普中校長慧開法師因在美國攻讀博士,代理校長慧傳法師近幾年來有心於僧伽教育的發展,故在董事會中決議延聘有“職校建教之父”之稱的王廷二先生為普門中學第四任校長,薑吉甫先生為駐校董事。(常住將任命慧傳法師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北海道場訓導一職。)

今天的交接典禮由我主持布達及致贈聘書,心平和尚和新任董事長慈惠監交。承蒙這麼多的上級主管及各校校長來參與盛會,實在非常感謝大家,陳哲男先生在致詞中說道:“普門中學是台灣教育史上的一個典範,其辦學理念遠超乎教育的境界,足以為公、私立學校的表率。”

教育廳林天賜視察也說,與會貴賓之多、場麵之盛大隆重,是他承辦私立學校業務十五年來從未見過的;教育廳也從未派人出席,這是他第一次破例參加。並讚許普門中學高中部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如此多的讚美與肯定實在給人莫大信心,但願普中將來也能回饋給大家更多的希望。

應“華視”“新聞廣場”電視節目之邀,晚上七時三十分在“華視”攝影棚錄影。下午二時,從佛光山出發到小港機場想搭三時二十分的飛機到台北,誰知到機場時,因霧濃雨大飛機停飛。隻好回頭開車直奔北部,沿途雨勢似乎隨著車輛的飛馳驟增,座前的雨刷忙碌擺動,頗能與我心急的脈動相應,為怕耽誤錄影時間,隻好“方便”地走路肩,整個心思就在算“超”過幾部車子?好像隻要贏過高速公路上那長龍似的車隊,就可以到台北似的。晚上七時二十分準時到達“華視”大門口。下車時,不禁莞爾,“快遞”也不見得如此準時。但是公路違規,罰款不知要多少?

今晚座談主題是“社會亂象何時了?宗教力量如何導正人心?”除主持人李濤先生外,還有基督教的周聯華牧師、密宗的林雲教授。

自從社會解嚴之後,新的次序還沒有建立,但原來社會的價值係統,一些道德規範,公信力和公權力,以及純樸善良的心,好像被社會呈現出來的貪婪、暴力所取代。

“為什麼社會會有這種亂象?社會是否有病?有藥治嗎?”

“如何讓人覺醒?以避免‘無知’的犯罪案件發生?”

“大師是否有時會有無力感與挫折感?”

“在貪嗔癡與自利之間,如何取得均衡點?”

在座談結束前五分鍾,則由現場觀眾提出問題,由我們回答,有人問道:

“在《普門》雜誌上的‘星雲日記’專欄中,看到大師在百忙中能保有一顆歡喜心,悠遊自在!請問大師是如何修持的?”

“今日社會那麼脫序,我們自己明心見性還不夠,要如何以最有效、快速的方法來改造社會風氣?”

“宗教一直在發展,可是這幾年的社會治安反而沒有比較好,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如何以宗教來創造佛教所說:‘當下的極樂世界?’‘人間的淨土?’”

我的願望——現場的觀眾和電視機前麵的觀眾,每一個人心中有佛。如果心中有佛,眼睛所見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聽都是佛的音聲,嘴裏所說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要緊的——心中有佛,則這個社會的顏色、音聲也都不一樣了。

錄影後,很多現場的觀眾有的跑來跟我照相,有的來問我問題……因明天又有一連串的事情待辦,故取消到普門寺休息的計劃,連夜開車回佛光山,雖已是深夜二點多,心平、慈惠、慈容、慈嘉……還有今晚剛從日本回台的慈怡等,均在門口等候。他們都很不忍心看我如此南北奔跑,又要我早一點休息,又要聽我今晚錄影的情形……

躺在床上,隱約中聽到男眾學部學生正在打起床板。

八月 三日 星期五

將於下個月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的中華台北男、女籃球隊,為紓解緊張的情緒,趁在左營集訓空檔,由劉俊卿教練帶隊到佛光山禮佛。

他們一行巡山後,由知客法師陪同到雙圓堂來,一個個高大、健美、結實的英姿,把空氣都凝得很有“氣概”,突然覺得雙圓堂嫌小了。

對這些男女隊員平常辛苦的練球、南征北討,除了尊敬外還有一份羨慕。我少年時受的是關閉式的教育,連眼睛都不準亂看,“哪一樣東西是你的?”喝斥聲,總在不經意的瀏覽下,當頭一棒!所以經常是過“眼不看、耳不聽”的日子,雖是如此的生活,但少年時期的活躍,仍不減對籃球的喜好,利用在山中砍柴時,做了一個克難的籃球架,因好打球常被院方警告和記過。

在佛門中朝山、拜佛是修行,打籃球也是一種修行,尤其在體育方麵,從中我們培養了:

一、勇於認錯:現代的青年最大的毛病是不肯認錯,而打球犯規時,都要主動舉手承認犯規,認錯。

二、團隊精神:打球要互相配合,不能單打獨鬥,重視彼此的合作和默契,並服從裁判的判決。

三、愛你的敵人:有了對方才能遊戲,球才能玩得起來,能把這種關係處理很好,自然在時間、空間上就能掌握。

所以我提倡佛門應有籃球的運動。

我平常很忙,買電視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看籃球賽的轉播。打輸時,我總慨歎道:別的運動隊都是以專業的方式在訓練球員,而我們則是利用下班做業餘式的訓練,基本的條件就不如人……每憶及此就好想軍中有“體育營”的成立。世界潮流已不一樣,科技上、文化上、戰場上可以回報社會,在體壇上也一樣可以回報社會,希望有關單位也能注意到這一層。

“想家”,似乎是每個在集訓的球員最難釋懷的一件事,常雲“男兒四海為家”(當然女孩子也是一樣),要走出家才有自己的世界,更要擴大自己的心胸和社交的範圍,平時除體力的訓練外,心力的訓練也很重要。一個代表大眾的人物,必具有大善根、大福德來承受一些打罵及血汗交流的教育,理由多就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教導,何況打球是要將多少的心打成一個,就如合唱一樣,重在集體的榮譽,焉能為自我的情緒或理由,而違背當初入隊的那份信念?不忘初心、維護信諾是運動員最基本的理念。

打球,主要在於心物的一致,與劉教授提及素食與打坐,可以培養耐力和定力,尤其打坐更可消除疲勞。

中午,“《中國時報》”記者吳玲嬌小姐來訪,要我對“佛教的期望如何”等問題,談一些我的看法。

佛教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不能一枝獨秀;學佛者要正信正見,生活起居要有叢林風範,弘法度眾不妨方便隨緣,讓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而佛教前途必須靠人才來興隆,人才則必須靠教育來栽培。僧伽教育是一切佛教事業的根本,關心佛教更別忘了僧伽教育。

高雄縣長餘陳月瑛率建設局長陳奇茂、農業局長陳堅強、水利課長蔡昆憲、建設局技正陳福山、觀光課長湯毓勳、土木課長陳存聰、建管課長陳瑞賓、大樹鄉興田村村長高文雀先生等,為本山設立停車場方案,來山勘察地形。除心平、慈容及有關工作人員陪同縣府一行人巡視外,餘陳縣長也非常尊重我的看法。對本山停車問題,縣府認為鳳山、大寮前往本山的外環道路已開辟,可將舊有道路移作路邊停車場,並將放生池建為路外停車場,以雙管齊下的方式來解決停車問題。

《自立早報》記者宋朝欽、劉雲龍、蘭萱等人來山,訪問了我一些問題。

台灣佛教的發展趨勢,已從僧團到在家教團,從寺廟到講堂、居士林、念佛會的成立;從古老的印書到精裝佛經的通行;從深山的苦修到社會的弘法;從自利的修持到利他的公益事業……政府方麵,對佛教若隻注重社會公益方麵,將會使宗教墮落,宗教非僅慈善事業,宗教的真正目的在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對於佛教的文教事業,如人才的培植、信仰品質的提升、風氣的改善、度眾的人數、出版的書籍等都應在評估之內。

台灣在光複初期的佛教,分有台北觀音山派、基隆月眉山派、台南開元寺派、中部法雲寺派、南部岡山派。台灣光複後,四十年代的佛教代表,有李炳南的居士派、白聖法師的傳戒派、印順法師的學者派、南亭法師的講經派、慈航法師的青年僧派。

我於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間正從事佛教文化事業,與各方都有聯絡,佛教界的大小事情皆了然於心,我自許是台灣一部“活的佛教現代曆史”。當初在大陸我受教於佛教各宗派的律下(棲霞律學院)、教下(焦山佛學院)、宗下(金山和天寧)的叢林生活,佛光山雖現代化,但從沒有離開過根本傳統的佛教。

我教育徒弟的方式是以無為有,大家因為不爭權位,不要名利,所以就沒有糾紛排斥的人事問題,在信仰的理想下,在修道的感召下,將大家聚在一起。佛光山的弟子都有共同的理想——興隆佛教、共同的目標——淨化人間。如何領導大眾?“無為而治”而已!

八月 四日 星期六

今日與“中鋼禪學社”和“中船真諦社”等一百二十餘名人士見麵。此團體是由“中鋼”副總經理蔡馬陵先生帶領,蔡先生是禪學社社長,也是本山信徒,此行他們利用假日參訪南部各顯密道場,佛光山是第一站。特與大家談“禪是什麼?”會後發問非常踴躍。問題有:

◎“南無阿彌陀佛”是何意?

◎如何實踐“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