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楊家將興起 序言(1 / 3)

“中國龐貝古城”的前世今生

在我國湖南省西南部的城步苗族自治縣東南端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西北角相鄰的地方,有一塊神秘的區域。這個近九萬畝的山間盆地,據說在清朝鹹豐年間還是人煙稠密之地,可是不知何故,有一天,生活在這裏的人像蒸發一樣突然消失了,從此以後便沒有人再涉足此地,致使這裏沉寂荒蕪了一百多年,隻留下一些人類活動的遺跡,自然環境保持著原始次生的狀態。這個神秘之地就是十萬古田。

這片土地上,最美麗神奇的是翠竹。從遠處看,鬱鬱蔥蔥,重重疊疊,一山連著一山,一片接著一片,看不到頭,望不到邊。古田竹子有多少,誰也說不清!但據專家考證:古田盆地純竹沼澤濕地就有近6000畝。古田竹子種類多,有毛竹、擺竹、方竹、剛竹、斑竹、金竹、紫竹、苦竹、鳳尾竹、掃帚竹等近20種。

隨著海拔的不同,竹子的大小和高矮也不一樣。生長在古田山腳深坳裏的毛竹,老鄉們叫楠竹,修直挺拔,高達20米,粗有碗大,直徑10多厘米。高大的楠竹,遮天蔽日,密密麻麻,更遮住了視線,奇險之峰見首難見尾。走在竹林間,幽靜閑適,涼風襲來,清新愜意。生長在古田盆地的掃帚竹,矮而小,多而密,高隻有幾十厘米,粗細隻有筷子大,它厚厚地鋪在地麵,人都難已鑽得進竹林。無論高大的楠竹,還是矮小的掃帚竹,它們都是那樣亭亭玉立,生機盎然。

在這個繁華又浮躁的社會,這些竹子顯得多麼平靜,它們不在意黯淡或者輝煌,仿佛整個世界隻有它們自己,春去秋來,風吹雨打,永遠不低頭,永遠那麼挺拔,永遠那麼青翠,千萬年如一日地調節古田氣候,涵養古田水源,守望古田濕地。

在上古田中部,因為降水豐富,地形封閉,所以沼澤發育,淤泥深厚,有的深達三米,人畜陷進去就很難上來,是不能冒然進入的危險區。在上古田的中心區域分布著高達一米的巨型苔蘚。2012年10月“地理 中國”攝製組以“巨型苔蘚之謎”報道了此處的奇特苔蘚。沼澤地下麵是深厚的黑土,泥炭土,非常肥沃。此處又是南方僅有的一處原生態高山苔蘚沼澤地,成為著名的濕地,麵積達1400公頃。

2012年12月28日,十萬古田獲批國家濕地公園。境內地動植物資源豐富,據統計,這裏有竹類資源麵積400公頃,杉木麵積30公頃,活立木17萬立方米,荒山草地200公頃。在所發現的700多種植物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27種,香料植物25種,藥用植物80多種。還有香獐、狗熊、金錢豹、巨型岩雞,大鯢、紅嘴相思鳥等11種珍稀動物。

在中古田中心有一處直徑300米圓形的疑似古城址遺跡,位置略高於周邊,形態規整。經進一步考察,在古城址外緣,圍繞圓形古城址一周有一條寬約3m左右的護城河遺跡,從高處俯瞰,中古田的正中心被樹林呈半圓形包圍(除北向外其他三向皆被包圍),古城址內有明顯的建築基石痕跡和少量木建築構件遺存。

在城址遺跡外低窪處的沼澤地範圍內發現房屋基址。經當地人反映,曾在沼澤地泥下一米左右挖出過修建房子的大木頭並發現青石古街道遺存,這就說明該低窪處曾有人居住過,沼澤地應是居民遷走後才形成的。在中古田周圍山坡台地上,也發現有大量的古屋場遺跡。

從中古田往南走,就進入了下古田的區域。下古田主要由侯洞、掃箕塘、白沙坪、青草坪、四方坪、小古田等組成,大多為峽穀地帶,地勢較低。順著河流而下,陸續發現有古屋場遺跡及古墓葬(有碑文記載的均為清朝前期)。大量的房屋遺址依山傍水建在山穀中較平坦的台地上,但跟中古田比較起來,下古田的屋場分布就顯得稀疏很多。

由中古田往北,就是上古田的範圍。上古田地勢較高,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就是一號高地和二號高地。上古田自古有“演兵場”一說,據漢許慎注輯本《懷南子 人間訓》記載,在秦始皇時期,此地屯兵數十萬,防止嶺南諸“蠻”北上,其中“塞鏢城之嶺”一軍駐於十萬古田。經初步實地考察,確實發現被樹林包圍兩塊麵積各約為60—80畝的開闊地,地勢非常平坦,在開闊地北向發現有花崗石砌的房屋基石和台基,約高於開闊平地1.2米,在其周邊也分布有古屋場遺址。令人驚奇的是,兩塊平地雖然麵積較大,但因處於樹林的包圍中,在樹林外麵根本就不可能看到,隱藏得相當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