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楊家將興起 第三十三章 自稱前統製 君臣坦誠見(1 / 3)

話說城步寨在朝廷的默許下自治,苗王楊再興治理有方,可是和北宋初期楊家的封地相比,僅留城步寨和周邊的一些地區,楊再興一心想恢複鼎盛時期的版圖。1140年,石井圖的抗金英雄楊再興戰死小商河,苗王楊再興認為再次起事的時機成熟了。

紹興十年(1140年)十月,楊再興接受朝廷招撫歸順,宋高宗親自接見,遂命為官。朝廷給他封了個小小的六品官,還不如一個宋軍前軍統製的職位高,封地並沒有擴大。楊再興很不高興,一回到封地就和兩個兒子商議奪取朝廷的官田。楊再興自己吃了特製的丹藥,假裝死了,兩個兒子草草為他築了一個假墳墓,他就偷偷地搞了一個和統製楊再興模樣逼真的假麵具戴上,並隱藏起來。

第二年春節,楊再興利用部下到各個村寨舞苗龍、苗獅鬧春節的空隙,散播“前軍統製楊再興沒有戰死,已經潛回了石井圖”的言論,苗民本來對石井圖楊再興戰死一事深存懷疑,經他這麼一鼓動,久違的怒火如火山般的爆發了。

該是楊再興現身的時候了,他提著白馬銀槍(精心打造而成),騎著戰馬,偶爾悠閑的出現在古田附近,偶爾出現在莫宜峒附近,時而出現在赤水峒附近。消息不脛而走。這還得了,綏寧縣(包括城步寨)的數百峒的苗、瑤族民興奮不已,各峒寨長老紛紛請求楊再興出馬,帶他們奪回被官府侵占的土地。

這次楊再興唱了一曲“死而複活”的好戲,他在四月初八這一天在古田誓師起義,前來彙合的隊伍一下子就增加到五萬人馬。大片大片的官田被義軍占領了,綏寧知縣慌忙向邵州都統求援。邵州都統接到信函,不敢親往城步寨,派屬下將領前往征剿,還沒有到牛市橋,就被義軍打得大敗而回。廣西、四川的苗民也揭竿而起,支援城步寨的義軍。

“狡兔三窟”,楊再興不是兔子,他認為根據地越多越好。於是他帶領一萬精銳,挺近四川銅仁,前來投靠的起義軍民激增到十萬人,於是他著手開辟第二個基地。地址就選在石阡縣城南10裏高塘鄉龍底江西岸,築十萬屯,與佛頂山中壩溫泉小鎮緊密相連,四周叢山環抱。義軍壘石為牆,據險而守,東西長約10華裏,南北長約6華裏,並分別築有屯和卡門,倚山亙水,縱橫十餘裏,類似長城。

整個大屯地勢劃分為四個卡門,東卡門距中壩上風2公裏,西卡門距萬安龍鳳2公裏,南卡門距中坪1公裏,北卡門距墮角0.5公裏。站在大屯中心冒天鼓上麵,可以環顧周邊三個屯的狀況,冒天鼓是一個純天然的作戰指揮中心。周圍月亮岩屯、合心坳屯、半公屯三個小屯互為犄角,從高空鳥瞰,構成一幅儼然天成的蓮花形狀圖案。三個小屯分別建有石牆和碉樓(炮樓),屯子四周砌著高大堅固的石牆,石牆外邊全是懸崖峭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自然天險。

清代張鈺《十萬屯詩》寫道:“淩霄攢翠嶺,拔地出雲根。壁削岩千仞,嵐環陣八門。昔藏十萬甲,今住三家村。幽邃如盤穀,煙霞四望屯。”描述的就是當年楊再興駐兵民於十萬屯的大致情況。

南宋朝廷得知楊再興義軍反出了城步寨,而且聲勢不斷壯大,宋高宗甚為不安。嶽飛被宋高宗殺害,嶽家軍解散,韓世忠等大將兵權被解除,朝中可以派出征戰的將領青黃不接。不如將計就計,南下的金兵不是懼怕猛將楊再興,幹脆推波助瀾,臨安城裏麵也傳言當年戰死小商河的是前統製楊再興的替身,1141年攻打安徽路的金兵一聽到楊再興的名字都膽怯不已。

南宋京畿臨近的大稅區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路也很不穩定,這關係到南宋朝廷的八成的財政收入,沒有了海外商貿收入,政府機構就難以運作。宋高宗得國庫收入作為首要大事來抓,楊再興充其量也不過是占些官府的土地而已,威脅不了中央的統治,起不了大風大浪。

宋金議和之後,福建賦稅尤重。紹興十五年(1145)前後,福建八個州軍爆發農民起義有一百多起,大者數千人,小者數百人,共有數十萬之多,頻繁活動於閩贛一帶。其中,管天下所率人數最多,義軍往往利用熟悉地勢,乘敵不備,“直衝縣鎮“。在官軍懦弱無能的情況下,福建安撫使薛弼不得不依靠地主武裝虔州(今江西贛州)周虎臣,陳敏等,率家兵入山區鎮壓。義軍由於缺乏統一領導,沒有支撐到1145年的年底終於失敗。

撲滅了福建路的起義,該是解決湖南路義軍的時候了,宋高宗仍采取懷柔政策來處理五溪地區的苗蠻之亂,在他看來楊再興給點小恩小惠就可以擺平了。楊再興父子奪取政府土地已達二十年,儼然一獨立王國。知潭州劉昉受中央之命處理此事,他派遣部下王曆至楊再興處,曉以利害,要求楊氏改過自新。楊再興表示願歸還政府土地,及六十餘畝豪強地主的田地。當然朝廷少不了給他補償,給他封了一個有名無實的五品“鎮國將軍”,賜金錢數十萬。

楊再興接受了封賞,就自我解散了他的武裝,起誓永不起兵為害地方。劉昉將退回的所有土地抽調大部分,分配給農民,讓失去土地的百姓從事農業生產,並請中央免除賦役。朝廷答應了他的請求。高宗對劉昉的處置非常滿意,說:“苗瑤之族應加以安撫。”劉昉因此升至寶文閣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