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楊家將風雲 第五十二章 低調增實力 聲名震湖廣(1 / 3)

話說至元年間,朝政腐敗黑暗,皇帝昏庸無能,人民反抗暴力統治越演越烈,農民軍力量不斷壯大。朝廷為了撲滅火山般爆發的起義浪潮,不斷增發紙幣,財政赤字激增,官僚借鎮壓之名中飽私囊,孛兒隻斤的大元國運日漸衰弱。郭子興、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幾支實力比較雄厚的農民武裝割據一方,元廷東南沿海的重稅區喪失殆盡。

湘西南城步寨的楊家將集團楊正衡父子很低調,不斷收留周邊州縣大量的饑民,在老百姓中的地位和聲望日漸升高。在楊留總和朝廷對抗的四五年間,楊正衡既不出兵幫助朝廷圍剿楊留總,也不暗中幫助楊留總義軍,而是以兒子楊通貫統領的數千苗兵為基礎,招兵買馬,組建了一支以苗民為主力的地方武裝,人數達到了六七萬之眾。

楊正衡有三個兒子——楊通照、楊通溥、楊通貫(即楊完者),皆善騎射,能文章,有入相出將之鴻才,尤其是三兒子楊通貫才能最為全麵,深受楊正衡的器重。自從楊留總被元廷殘忍的處死了以後,楊正衡隱隱覺得朝廷下手的一個目標就是自己了。於是他雄踞一方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下令三個兒子加緊軍事訓練,大批鑄造火炮、弓弩,加固烽火台設施,嚴密監視周邊軍事動向,以備不時之需。也想雄踞一方。

楊通照曾經多次和父親商議:“現在城步寨十數萬和楊留總義軍有瓜葛的苗民被朝廷大舉遷往濠州,這是在變相削弱我們楊家的實力,我們不能坐以待斃了。”

楊正衡道;“不是為父不敢舉事,因祖輩受朝廷封賞,反對朝廷實乃不義不忠也。”

楊通溥道:“而今天下已大亂,諸侯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我楊家自從隋煬帝失天下六百餘年矣,時勢造英雄,弘農楊家又可以一爭天下了。”

楊正衡道:“兒呀,你以為皇帝是這麼容易做的嗎?”

楊通貫道:“我們楊家將數百年根基,江南江北家喻戶曉,何不借動蕩之勢發展壯大,逐鹿中原還是很有可能的。”

楊正衡道:“元廷目前還很有實力,我們如果打出反元旗號,就算巫溪各族支持我們,也不能和孛兒隻斤家族抗衡,而且從南往北進攻,曆史上還沒有誰能夠坐穩江山,比如西楚霸王項羽。”

父子四人就反元還是保元一事相持不下,最後楊正衡決定伺機而動,坐山觀虎鬥。

不久傳來消息徐壽輝率領紅巾軍攻陷武昌,一起求助於菩薩的元廷威順王子寬撤不花戰敗,成了徐壽輝的俘虜。隨後紅巾軍將威順王子挾持在軍中,攻陷嶽州(今嶽陽),在江南地區勢力得到迅猛發展,控製了湖北、湖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隊伍迅速擴展到百萬人。

元順帝得知這一戰報,差點沒有從龍椅上跌落在地,急忙下詔命各地出兵勤王鎮壓農民起義軍,一定要救回寬撤不花,但是朝廷不給各地兵馬撥付糧餉。為此,各路地方武裝為了自保,見到紅巾軍就逃跑了。

1352年3月,元朝大將陶夢禎率領中央軍五萬人民進逼武昌。武昌城方圓二十餘裏,周圍二十餘裏,牆體為陶磚砌就,牆高二至三丈餘不等,依山傍水,為地形險要的軍事堡壘。元軍攻打了數月都沒有進展,一籌莫展。

陶夢禎得知楊正衡父子在湘西南山區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苗軍數萬人,訓練有素,生出一計,借楊家將之力除掉武昌紅巾軍。他派遣了使者騎快馬沿湖廣驛道日夜兼程,將加急文書送至上官村。

正在訓練兵丁的楊正衡收到陶夢禎的信函,連忙打開,飛速看了一遍,馬上把三個聚集在一起,道:“報效朝廷的機會到了,威順王子被賊寇所擄掠,救回他我們就是奇功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