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湖廣右丞楊正衡在粵西戰場與紅巾軍決戰,因為朝廷的故意刁難與奸人所害,壯烈殉國。消息傳到江浙地區的苗軍大部隊那裏,一個個不禁落淚,義憤填膺,楊通貫倍感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在楊家將集團的上空,這張網時而合攏,時而鬆開。父親楊正衡的慘死,楊通貫很是痛心,卻又無可奈何。楊通貫和二哥楊通溥還是沒有看透朝廷借刀殺人計的險惡用心,城步寨楊家將前途未卜。
元廷對楊家將一直采取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態度,楊家將戰勝了紅巾軍,朝廷得以繼續存在,可用各種理由牽製;楊家將若是被紅巾軍吃掉了,正好除去心腹大患,剪除地方勢力對中央政府的威脅。
至正十三年(1353),楊通貫率領苗軍主力五萬人馬沿著長江而下,湖廣平章阿思蘭作為隨軍監軍,建議楊通貫進攻廬州(今安徽合肥)。此地乃是劉福通大宋政權的一個重要的據點,若是將此地收複,必然對劉福通的紅巾軍以沉重打擊。
阿思蘭道:“楊將軍,賊寇劉福通其士氣正盛,據廬州久矣,當立即一舉擊潰之。”
楊通貫道:“我軍遠道而來,人困馬乏,需休整數日,況且廬州之敵情尚不知曉,不可貿然進攻。”
楊通溥道:“三弟所言極是。平章大人立功心切,脫離實際,不顧我軍生死,我等不能苟同。”
阿思蘭道:“二位將軍素來小心行事,處危不驚。苗軍離開武昌多時了,未嚐有大舉殲滅紅巾軍的戰績,這次廬州之戰必須聽我的,入夜就攻城。”
楊通貫道:“平章大人,你是拿我數萬將士性命當兒戲吧?廬州城易守難攻,賊寇十數萬,而且是劉福通之弟劉六坐鎮,沒有萬全之策,你我都得被他們俘虜。”
楊通溥道:“賊首劉六詭計多端,稍有不慎,我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阿思蘭道:“那二位將軍今天是要抗命不成了?”
楊通貫道:“不敢。隻是平章大人過於武斷,我等難以從命。”
阿思蘭怒了:“那還不快去準備準備,太陽就要下山了,更待何時?”
楊通貫道:“平章大人稍安勿躁,待明日摸清廬州城的賊寇動向如何,再圖之也無妨。”......
阿思蘭不再一意孤行,表示讚同楊通貫的做法,於是苗軍就在距離廬州城十裏外的地方駐紮下來。
翌日,阿思蘭還在睡夢中。軍營外人聲鼎沸,吵吵鬧鬧,攪得阿思蘭心煩意亂。他走出營帳,想去看個究竟。楊通貫兄弟倆正在安撫前來投靠的義軍,楊通貫道:“諸位,你們的誠意楊某心領了,隻是此事我得和平章大人商議才行。”
阿思蘭聽了,心裏甚喜:“娘的,仗都沒有開打,就有這麼多賊寇前來投誠,這是唱的哪出?”
他加快了腳步,扒開人群,走到營門口,喜笑顏開對楊通貫道:“還商量什麼?祝玉明,做好接受投誠人員的安頓事宜。”
祝玉明經粵西一戰後,率二百部眾千辛萬苦找到了大部隊,一心想為楊正衡複仇。這些突如其來的紅巾軍投誠不明真相,他懷有很高的警備心理,他在阿思蘭跟前耳語了幾句,阿思蘭不停的點頭。阿思蘭和楊通貫退回營地內數十步,二人簡單的就接收之事交換了意見。
楊通貫也很清楚,越是這個時候就要越冷靜:“得罪了,諸位。按照程序,你們必須放下武器,依次進入我軍駐地,以防引起騷亂。”
投誠的紅巾軍頭領沉默了一會,舉起右手,示意大家放下手中的兵器:“楊將軍已經答應收留我們,就不要為難他了,聽我命令,遵照楊將軍的話做就是。”於是一萬餘紅巾軍將隨身攜帶的兵器一一解除,空著手靜靜等候楊通貫開營門。
祝玉明率領5000勇士披堅執銳,陳列在軍營內,以最威嚴的特殊禮儀迎接這些新人的加入。等紅巾軍全部進入之後,楊通貫開始訓話了:“既然你們有誠意投奔我軍,那就要處處嚴於律己,不得擾民生事,不得貪生怕死,不得三心二意。聽明白沒有?”
“明白了!將軍威武,將軍威武!”紅巾軍高喊。
阿思蘭道:“而今聖上一心想施行新政,怎奈時運不濟,為官者魚肉百姓,匪盜四起。楊家將忠勇愛國,是為我大元之楷模。諸位今日前來加入楊家軍,我阿思蘭在此謝過了!”
“有大人這樣為民請命的好官,我等誓死追隨大人和楊將軍!”紅巾軍頭領道。
“我等誓死追隨大人和楊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