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楊家將風雲 第六十八章 楊王劍出鞘 痛擊來犯敵(1 / 2)

話說為了清除蒙古殘餘勢力,明成祖朱棣親自發動了五次大規模北伐,史稱“五出三犁”。明軍聲勢浩大,將蒙古勢力驅逐出了漠南,取得的戰果並不理想,蒙古人的有生力量依舊強勁。韃靼部落實力被嚴重削弱,瓦剌勢力借機得以休養生息、厲兵秣馬,不斷坐大。

屢服屢叛的阿魯台率韃靼屢次進犯明朝邊境,攻陷興和衛,開平衛失去了後援,頓成孤城。宣德五年(1430)六月,明宣宗朱瞻基下詔將開平衛遷至獨石堡(今河北赤城縣獨石口鎮),準備棄地300裏。

守將楊洪上奏疏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絕不能輕易放棄寸土。每一塊丟棄的土地,均有可能成為蒙古進攻大明的橋頭堡。若開平衛內遷,北平危矣。不出二十年,迤北諸部必將卷土重來......”

朱瞻基不是永樂帝,一時看不到塞外邊防潛在的隱患。他認為楊洪是老糊塗了,沒有理會楊洪的進諫,強令開平衛所有將士撤出,否則就按違抗聖命處置。

楊洪無奈,臨別時流著淚對將士們說:“我二十餘年辛苦經營的心血毀於一旦,聖上采取消極防禦,大明會付出沉重代價的。”此次開平衛內遷,龍岡、灤河天險盡失,北方邊防因而也更加空虛,宣府遂成為屏蔽北平的重要軍鎮。

鎮朔大將軍薛祿見楊洪非常沮喪的撤退到了獨石堡,此處沒有城堡無險可據,他很擔心韃靼部落一旦入侵,後果不堪設想。薛祿乃上書朝廷,建議在永寧衛團山及雕鶚、赤城、雲州、獨石修建城堡,加強防禦力量。這次朱瞻基算是清醒了,立馬批準了薛祿的奏折,征發軍民36000人赴工築城,均由薛祿指揮。

在明軍修築城堡的同時,蒙古軍的小股部隊時常來犯,試圖破壞軍事基地的建設。如果是明成祖慢點去世,或者朱高煦做了皇帝,楊洪就不可能快50歲了還是一個小小的六品。如其怨天尤人,不如用刀劍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楊洪盡可能的參加每次戰鬥,大鬆嶺之戰首衝敵陣,率部擊敗了敵眾,俘獲其人馬大勝而回,因軍功擢升為正千戶(正五品)。從百戶到千戶,楊洪花了整整27年時間,是何其漫長的等待,可是他赤膽忠心,盡職盡責,始終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宣德五年(1430)冬天,蒙古進犯潮河川,楊洪隨從都督方政追擊敵寇,殺傷大量敵軍,俘虜韃靼部一定數量的人馬和器械,立功一次。獨石城堡修好之後,楊洪和他的將士們終於有落腳之處了。

獨石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關因此而得名。獨石城城方九裏十二步,座落在南北流向的兩河之間,左為黃龍河,右為青龍河,背靠蜘蛛山,乃二龍戲珠也。獨石為長城要隘,有“上穀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便成了宣鎮都司的北路(獨石路)之首。將楊洪調在此處鎮守,足見明朝中央政府對楊洪的極度重視。

次年,韃靼再次進犯大石門,楊洪奉命救援。大石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楊洪帶著楊能、楊經、楊俊等衝出了關卡,時值正午,烈日當空,一絲風兒也沒有,隻有知了在樹上不停的叫著,天空不時掠過幾隻飛鳥,一場緊張的戰鬥即將打響。

楊洪把陣營站成六個方隊,密密麻麻站在一塊,下令示意明軍不要亂動,和韃靼騎兵對峙,麻痹敵人的意誌。韃靼平章脫脫見站在前頭的都是楊洪的子侄,而且這些人和他們交手了好幾次,深知楊家將的厲害,也不敢輕舉妄動。

楊倫時年20歲,在幾個兄弟稍微年長,武藝也不錯。和楊俊相比,楊倫更顯沉穩、縝密而又有謀略,“八王”楊衝此時也在軍中,他不能離開陣前,否則脫脫就會疑心楊家將出奇招對付自己。在關內的楊倫看到楊洪左手按住佩劍置於身後,他立刻就領會了其中的意思——繞道包圍韃靼騎兵。

關內的1000將士在楊倫的帶領下,從小道悄悄的出去了,不到20分鍾,這支輕騎從天而降,出現在脫脫的身後。脫脫回頭一看,不由驚駭不已:“我連眼睛都沒有眨的注視著明軍,怎麼突然又出來一支啊?”被圍的韃靼騎兵甚為恐懼,立時陣腳大亂,無處可逃了。

楊洪遂抽出寶劍,下令進攻,明軍人馬攢動,掀起滾滾塵煙。楊倫站在韃靼人的背後,組成了一條堅實的鐵壁,迅速切斷了敵人的退路。楊衝、楊洪、楊俊等衝入敵陣,來回衝擊,砍殺敵人。此時軍心渙散的韃靼騎兵不敢硬拚了,隻好放下武器、解掉盔甲全部投降了,一個也沒有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