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楊家將風雲 第七十六章 楊喬然祭祖 誓死護南明(1 / 3)

話說自洪武五年,楊璟回鄉祭祖修建楊氏宗祠以來,每隔一段年歲就有大明中央政府城步籍大員依例遵循祖製,不斷增補在朝中任職的文臣武將,記入楊氏族譜,以激勵楊氏子孫為國效力、傳承家風。

崇禎五年(1632),遼東一帶努爾哈赤的反政府武裝不斷進攻明朝的軍隊,他通過和蒙古聯手,在北邊不斷製造混亂,威脅河北。

駐守河北懷柔縣的楊通貫家族成了最前沿的抵抗力量,楊家將和蒙古軍交戰了200餘年,苦大仇深,一旦蒙古軍攻入楊家將的領地,楊氏宗祠必然會被蒙古軍破壞。

邊境局勢緊張,太仆寺少卿、江南巡按監軍監察禦史楊喬然很是擔心戰火燒毀明太祖朱元璋親筆題寫的“楊氏官廳”匾額,遂奏請崇禎帝告假回鄉祭祖,將匾額護送至城步縣老家,借以考察老家的苗兵訓練情況。鑒於楊家將為朝廷所做的巨大貢獻,朱由檢立即就批準了楊喬然的請求,委派他監察江南軍務。

楊喬然第一次回鄉祭祖是秘密進行的,在族人的幫助和支持下,將匾額成功遷到上官村楊家宗祠內。祭祖進行的很是順利,感於皇恩浩蕩,楊家將族人立了一個功德碑亭,詳細的記錄回鄉之由。楊喬然在臨走之時,囑咐族人加緊軍事訓練,報效國家。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楊洪八世侄孫彰武伯楊崇率兵鎮守京城,直戰到重傷不起,自刎而亡,明朝中央政府就此垮台。同年五月初三,吳三桂率領10萬關寧鐵騎,投降了清軍,打開山海關的大門,將清兵引入中原,與農民軍激戰。

在江南的明軍還有上百萬的軍隊,擁有廣闊的土地和無盡的賦稅,完全可以和清軍對抗。於是同一天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是為弘光王朝,南明由此建立(1644——1662)。這個小朝廷從一開始就是習慣於窩裏鬥、自相殘殺,注定成不了大氣候。

朱由崧和他父親一樣——貪、淫、酗酒、不孝、虐下、無知、專橫無所不能。糊塗的朱由崧敵我不分,竟然還給叛徒吳三桂加官進爵,封他為薊國公,給誥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齎送。

同時,朱由崧還下詔投靠了李自成的四川節度使(大順)黎玉田,也一並封賞。可悲啊,朱由崧做皇帝做到這個地步,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南明有這麼一個弱智皇帝,在吳三桂打先鋒的清軍進攻下不土崩瓦解才怪。

8個月後,15萬清軍擊垮了40多萬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的弘光王朝軍隊,南京被攻陷,大明的東南半壁江山拱手相讓。不問政事、沉湎酒色、荒淫透頂的朱由崧也兵敗被俘虜,次年被押送至北京斬首。

1645年閏六月二十七日,南陽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是為隆武帝。朱聿鍵躊躇滿誌,信心百倍,一直想恢複大明的江山,可是他被海盜出身的鄭芝龍家族給架空了,因此他的出現同樣也避免不了以悲劇落幕。國亂思良將。

在長沙監軍的楊喬然決意仿效先祖楊再思的軍事體製,在城步縣周邊地區實行全民兼兵,和清軍打一場持久戰。於是他上書隆武帝,請求給他湖廣最高軍事統帥權力,言辭慷慨激昂,很切合實際,有助於南明軍隊的協調統一。

隆武帝遠在福州,對湖廣的局勢甚是關注,他看了奏折之後,很是欣賞楊喬然的忠心和勇氣,決心將城步縣建成為反清複明的基地,遂密令楊喬然回鄉祭祖,其實是準備在五嶺地區訓練一支新軍,直接受皇帝指揮和調度。

隆武二年(1646)五月,湖廣監軍監察禦史楊喬然率軍親臨上官村再次祭掃祖塋,楊氏族人長老彙聚宗祠,為恢複大明江山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