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個苦難深重而頑強不屈的民族,是一個與大自然抗爭、不斷勇往直前的民族。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蚩尤部落,涿鹿之戰以後,苗族先民經曆了無數次的遷徙,最終定居在湘、桂、黔、渝、川等地區。
城步縣在新石器時期時代就有苗族先民居住,境內的苗族民風質樸剽悍,曆代武脈綿延,名將輩出。在數千年的勞動和鬥爭中,苗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苗族文化,以楊家將故事、苗族武術、木葉吹歌、慶鼓堂、油茶、吊龍等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元素令世人驚歎不已!
秦朝50萬大軍南征百越,曾經在城步十萬古田駐紮,從這裏發跡的趙佗做了南越國皇帝,古田龍脈一說由此而來。諸葛亮率軍南征九溪十八峒,征戰於城步巫水,並在此建立了諸葛城。
唐末五代楊再思統帥五溪苗蠻,被尊為飛山太公,其十子分領各峒。南宋第一猛將楊再興,血染疆場,精忠報國。農民起義領袖楊再興和南宋朝廷鬥了二十餘年,其二子正修、正拱被處以臠刑,痛定思痛,努力發展經濟文化。
元朝楊完者“克全忠義”,有當朝基石之美譽,楊氏一門九將,威震東南。明初藍玉橫掃北元,封涼國公;沐英家族鎮守雲南200餘年。明朝楊洪父叔子侄,將軍雲集,震懾漠北。
清代乾隆初年,楊清保發動苗瑤起義,反抗朝廷的苛捐雜稅和土地兼並政策,此次起義被清廷血腥鎮壓,清軍殺害苗民二萬餘人。清廷還實行文字獄,銷毀了苗文,自此使用了幾千年的苗文失傳。
太平天國以後,龔繼昌借鎮壓太平軍、貴州苗民起義之際,在十萬古田屠城,扶城峒、賀家寨一帶的苗民慘遭血洗。清廷過河拆橋,將龔繼昌以貪墨罪斬首,其部下統統調往別處戍衛,下令屠殺之事不得在州府誌記載,以蝗災、天災掩飾罪行。十萬古田成了突然消失的城鎮,後世無人知道真相。
城步苗族是一個曆經磨難、英勇不屈的民族。從三國建興三年(225)諸葛孔明南征五溪地區到清末1600多年間,城步境內共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起義和反抗鬥爭百餘次。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這些鬥爭均以失敗告終,苗族未能改變自己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者,在一定範圍和一定時間內贏得了民族的自立自主。
城步英雄輩出,自唐代以來,城步相繼走出四品以上文武官員50多位,戰將400餘人。1956年11月26日,城步苗族自治縣成立,苗民開始當家做主,真正實現民族自治、民族平等。經過60年的發展,城步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翻開新的篇章,城步被譽為“楊家將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油茶鄉”、“中國吊龍之鄉”。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苗族文化、風俗不少元素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苗鄉大地仍有許多未解之謎,需要不斷探尋、不斷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