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與風俗 第三章 城步驚現罕見古苗文岩畫群(1 / 2)

2010年底,苗族聚居區城步發現10餘塊石刻,石頭上的刻畫符號,似篆非篆,似畫非畫,似漢字非漢字,有如“天書”,無人能識。

2014年9月3日,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陡衝頭村,考古人員在巨石上發現了岩畫。該岩畫群於2011年6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發現,2012年3月古文字研究專家實地調查論證,一致認定這些石刻文字是失傳了近兩個世紀的“古苗文”。

同年6月,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吳順東帶領考古發掘隊進駐該地。一是發現的石刻數量從最初的12塊增加至300塊左右;二是發現的石刻分布主要在海拔970米至1720米的區間,大多沿著主要溪流和原有古道分布,有著極為嚴謹的規律性;三是已發現的石刻涵蓋文字、圖形、符號、劃痕等諸多元素,內容極為豐富,應定性為岩畫。這將是南方地區極為罕見的岩畫群。

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陡衝頭村,海拔1100餘米,地勢險峻,層巒疊嶂,景色宜人。村西是高聳入雲的觀音山,一條小溪從山上向東流下。沿溪兩岸,考古專家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工作,發現了大量石刻。

“已發現的石刻涵蓋文字、圖形、符號、劃痕等諸多元素,內容極為豐富,應定性為岩畫。”9月4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此次考古調查負責人吳順東告訴記者,這是南方地區極為罕見的岩畫群,具有極高的文化、曆史、藝術價值,對研究史前文化的發展變遷、湘西南地區的文化起源有著重要的解釋意義。

石刻沿溪流和古道呈規律性分布

隨著對苗族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苗族曾經是有文字的,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失傳了”。於是,有人認為石刻上的就是已消失200餘年的“苗文”。這一“改寫曆史的重大發現”,引起曆史和考古學界廣泛關注。

6月中旬,吳順東帶領的考古隊,進駐城步陡衝頭村,開啟調查勘探工作。

20多天後,吳順東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初看,許多石頭普普通通,沒什麼兩樣;仔細辨認,上麵的一些痕跡,有著內在規律,可能包含著苗族先民的信息。“現在的發現已經遠遠超出‘苗文’的範疇。”吳順東說,調查的範圍,也從原來發現的10多塊石刻擴展到周圍10平方公裏。

9月4日上午,在陡衝頭村的小溪邊,10餘位村民在考古隊帶領下,砍伐灌木叢,清理雜草,清洗石頭。考古隊員忙著進行畫圖、拍照、拓片及GPS定位處理等工作。

吳順東說,目前已發現成千上萬塊石刻,分布在海拔970米至1720米的區間,大多沿著溪流和原有古道分布,有著極為嚴謹的規律性。

岩畫群在南方地區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