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難忘的記憶(1 / 2)

這個年代的村民,真是樸實。

孩子們純真,老鄉們淳樸。

孩子們滿腦子想的都是吃的,老鄉們,想著的就是過年了,多準備點好吃的讓孩子們高興高興。

有時候,淳樸的老鄉遇到了一些比較靦腆的孩子,若是不拿,老鄉們也會大把大把地抓東西往孩子衣服兜裏從塞。

一年一次,這種獨特的吃遍“千家飯”,村民同樂式的拜年方式,是大人和孩子們最開心快樂的時光。

也是,許多年後,永遠也無法忘卻的記憶。

雖然,相比於多年後,這個年代那些所謂的好吃的,確實也就算不上什麼美味。

無非也就是一些瓜子花生,麻花小果,但是,在那個年代,這些美味卻是許多孩子們盼望已久的美食。

孩子們的快樂,就是家人的快樂。

這種串門拜年,挨家挨戶走一遍,從早晨也就拜到了快中午。

而且,孩子們走到親屬比較近的長輩家裏時,還能得到一些壓歲錢。

孩子的幸福感,就更長久了。

他們的快樂,能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因為,過了十五,才代表年過晚了。

到了正月十五,還能點花燈,吃麵燈,還能放煙花。

等到了二月二之時,還有“龍肉”可吃,總之,這一段時光,是無比愜意幸福的時光。

在八十年代,花燈還是很少的。

花燈需要到鎮上去買,是需要花錢的。

所以,在這個年代,能點花燈的孩子很少,寥寥無幾。

在正月十五的晚上, 看著村裏星光點點的燈火,那些亮著的,大部分都是孩子們拿著麵燈出去在遊玩。

麵燈:自然就是用麵做成的燈。

在小安村,祖祖輩輩流行著正月十五點麵燈。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和麵,蒸燈。

麵燈的做法有很多講究:和麵的時候不能發麵,因為發麵太柔軟,燈不易成型。

而且,和麵的時候要用鹽水和。

等麵和好了,就開始捏造型。

把麵揪成一個個土豆大小的麵團,做成坯,根據自己的喜愛,做成高5—8公分高的圓柱形。

然後,在上半部分掏出一個空,這個空就是麵燈蒸熟後用來裝香油,點麵燈用的空了。

而在掏空的時候,多餘的麵要捏成一個個精美的造型,然後,在造型下麵,要捏耳朵……

一年有12個月,麵燈要做12個。

一個麵燈代表一個月,所以第一個麵燈,捏一個小耳朵,第二個捏兩個小耳朵,依次類推,最後一個麵燈捏12個小耳朵。

等到蒸熟後,把麵燈取出放涼,往空裏倒入香油,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做燈芯了。

燈芯采用棉花來做。

農村人幾乎家家都種植棉花,用棉花粘成細長的撚子,然後,把洗幹淨的棉花簽插入麵燈正中間。

撚子纏繞在棉花簽上,沾滿了香油,火柴一點就著了。

等到了晚上,孩子們就端著麵燈上街了。

在路上,若是遇到偶爾幾個提著花燈的,就會有端麵燈的孩子們走過去,衝著提花燈的突然喊了一句:“有蠍子!”

然後,受到驚嚇的孩子手一抖,花燈裏麵的蠟燭一歪,花燈就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