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互相贈送布匹禮物的習俗,在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流行了好長一段時間。
直到後來許多年後,服裝廠流行,手工縫紉漸漸淘汰。
很多人都穿上了現成又好看的服飾之後,送布料的風俗才慢慢淡出。
楊家溝比小安村大了不少,但楊建軍的家也好打聽。
到了楊家溝,隻要隨便一打聽,就打聽到了楊建軍家的住址。
因為,此時村子裏,隻要他一家人在辦喜事。
到了楊建軍家的時候,剛巧,新娘子還沒有到。
楊建軍家位於村子前排中正中間,是一處紅磚青瓦的三間大瓦房,帶著紅磚院牆。
這個時候,院裏院外都很熱鬧。
兩人還沒有下車,就聽到了熙熙攘攘的聲音傳來。
蘇之燮找了個地方,把麵包車停好。
兩人下了車,四下打量了一番。
就見院子門口,人來人往。
在院子門前幾米遠的小河邊,在幾棵大樹之間,錯落有致地係著好幾根長長的繩子。
每一條繩子上都搭著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錦緞被麵,或者各種顏色的布匹。
長長的好幾排,隨風飄著,格外好看。
在院子大門口牆角邊,放著一張桌子。
桌子前坐著兩個手拿著鋼筆的人,正在低頭寫著什麼。
沒有看見楊建軍,估計他這個時候正在忙著。
王玉瑩把自己買的東西拿出來,和蘇之燮一起並肩衝著大門口桌子邊走去。
蘇之燮邊走邊問王玉瑩:“桌子那邊,是記賬的吧?”
王玉瑩:“你說的是記禮錢。嗯,應該是的。”
“走吧,咱們過去看看,先去那邊要一支筆,在被麵和布料上寫上咱們的名字,然後掛到樹那邊去。”
王玉瑩對這邊的一些事情,還是比較了解的。
蘇之燮:“那隨份子錢,你覺得咱們給多少合適?”
王玉瑩:“這個,我還真沒想好,你覺得呢?”
蘇之燮:“竟然是朋友結婚,怎麼也得給了萬兒八千的吧。”
王玉瑩聞言,撲哧一笑:“可別,我覺得咱們還是入鄉隨俗得好,待會看看別人都拿多少份子錢,咱們適當多拿點就是了。”
關鍵這不是錢不錢的問題。
問題是,這個年代人的結婚,一般家庭都是拿個十塊八塊的,如果你突然冒出一個萬兒八千的,會不會把別人嚇著。
蘇之燮:“行,聽我媳婦的。”
兩人說著話,就走到了桌子邊。
正在低頭寫著禮單的兩個人,見又來了客人,一起抬頭看過來。
一人熱情地問:“兩位是要上禮單吧?名字,錢數……
王玉瑩把手裏的被麵和布料,擱在桌子上。
笑道:“叔,這是我們的禮物,是不是要先在這上麵寫一下名字?”
“是的是的,給你筆。”
那人說著,把一支筆遞給王玉瑩。
王玉瑩又遞給蘇之燮。
蘇之燮字跡比較好看,還是讓他寫比較好。
蘇之燮彎腰,在錦緞被麵上和兩塊布料上,分別瀟灑地一句祝福的話,最後寫上落款。
落款:蘇之燮、王玉瑩。
蘇之燮在這邊寫著字,旁邊,另一位在記禮單歲數稍長的大爺看了一眼。
提筆在本子上寫著:蘇之燮,王玉瑩:錦緞被麵一條,布兩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