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鳳英和大柱子兩口子給家裏打電話的時候,安大娘正帶著三個孩子圍坐在灶台旁,在忙著燒火做飯。
晚上給孩子們擀了手擀麵條,準備做西紅柿雞蛋麵。
自己家種的西紅柿,自己家養的母雞下的笨雞蛋,純綠色的農家餐,做出來的手擀麵香噴噴的,孩子們都愛吃。
在安大娘忙著擀麵條的時候,三個孩子也都很勤快地過來幫忙。
大孫子康康坐在一個小板凳上幫著燒火。
大孫女圓圓帶著叔叔家的妹妹,也一人坐一個小板凳,坐在康康旁邊,幫著往鍋裏塞柴火。
安大娘圍著圍裙手拿著擀麵杖彎著腰,在案板邊認真地擀著麵條。
她一邊擀著麵條,一邊不時扭頭看三個孩子一眼。
灶台裏火燒得旺旺的,紅彤彤的火焰把孩子們小臉也照得紅紅的。
康康和圓圓是大柱子家的孩子,一個七歲一個五歲。
最小那個小不點兒,穿著小紅涼鞋手裏拿著一根小柴禾的小家夥,虛歲才三歲,是二柱子和向紅家的孩子。
別看她小,什麼都懂,見圓圓扯著柴火往鍋底塞,她也扯了一根往鍋底丟。
小手就那麼一丟,看見康康拿著燒火棍往鍋底扒拉,柴火很快就著了,小家夥開心地咯咯笑著。
最小的叫滿滿,因為小,家裏人都喊她小滿。
康康、圓圓,和滿滿,三個孩子名字都是安國強起的,取意是:國泰民康、圓圓滿滿。
這三個孩子都屬於八零後生人,八十年代孩子們的取名和之前不同。
七十年代的時候,村裏人取名,女孩子幾乎都是那些字:比如,花呀,草呀,英呀、霞呀等等。
男孩子取名,也無非就是那麼幾個字:國呀,強呀,軍呀,偉呀……
到了八十年代,因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了,受到了電視劇中人名的影響,村裏人起給孩子名字也跟著發生了改變。
現在,這批孩子取名,幾乎都是重疊字,什麼晴晴、雯雯、鵬鵬、磊磊等。
或者前麵帶了個“阿”字,比如阿雯、阿鵬,也是這個時代起名的一個特點。
安國強家裏這幾個孩子,也算是趕上了時髦,全起了重疊字。
安國強曾說過:現在是八十年代了,是新時代了,國家的變化日新月異,村子裏的麵貌也是一天天在發生改變。
不光是孩子們起名字發生了很多改變,就連新一代人對父母的稱呼也隨之改變了。
這幾年,村裏這群剛結婚的小青年,生了孩子之後沒幾個再喊大喊娘的了,基本上都喊爸爸媽媽。
嗯,“爸,媽”聽著很洋氣,和城裏人一樣的叫法。
發生改變的也不僅僅是這些,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自從村裏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之後,他們更渴望城市的生活,他們追逐潮流追逐時髦。
還有很多年輕人,到了城市之後,見到了城市的繁華,再回頭看看窮山僻壤的小山村,就再也不想會農村了。
甚至有未來要定居城市的想法。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有機會去城市過更好的生活,誰還願意回到落後的農村吃苦受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