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有言,‘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忠厚,忠心篤實。不如慕公子以忠厚立論,如何。”
慕少白聽了淩天的話,恭敬的一拱手,這畢竟是自己未來的嶽父,自己還是要尊重幾分的。“臣以為……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
“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籲俞之聲,歡休慘戚,見於……之書。……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
“……將殺人,……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執法之堅,……四嶽曰‘鯀可用’,……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
眾人聽著他的話都覺得暈乎乎的,隻是細細品味他話中的含義,卻又感到心驚,這真的是一個年僅二十的少年能想出來的嗎?
淩天滿意的點了點頭,而群臣都在暗暗觀察著皇帝的反應。看著皇帝的神色,是極為滿意這慕公子的,看來這個慕公子必定是位列前三甲了,不過那位陳公子嗎,說不定隻是徒有虛名而已。
有的人都在心中暗暗盤算著,等今天結束之後要如何拉攏他們了。而他們調查出來的情況是這慕公子是從鄉下小城裏出來的,想來隻要自己施一點小恩小惠,應該就沒有問題了。
群臣心思各異,一些真正有才華的都在暗自琢磨慕少白話中的含義,而其餘一些則是在想著如何拉幫結派。
等慕少白的話講完,淩天的眼中滿是讚賞。“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紀太儒,他也曾經是在你們嶽麓書院中的學子吧,果然人才還是你們書院中培養的最好。”
他這話可是有多重含義了,那些有小心思的大臣都在暗暗心驚,個個縮在角落裏沒有言語,有的恨不得將頭縮回去。他們懂得這句話的含義,隻是科舉賄賂的情況時有發生。隻是從前皇上也從來沒有追究過,今年是怎麼了?而且,那大多數都是寒門學子啊。還有一些參與了那墜崖事件的人也是驚出了一身冷汗,皇上該不會發現什麼了吧。
接下來,皇上又提問了幾個人,回答之後,便一個接一個的離開了,隻是離開時神情各異。
終於,淩天提問到了淩傲宸,雖然淩傲宸一直低著頭。但是淩天總是覺得他給自己一種異樣的感覺,總覺得她低著頭不是因為懦弱,而是為了偽裝。淩天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對一個剛剛見麵的少年產生如此的好奇心,或者說,是警覺心。也許是柳太傅給他看著那幾幅詩詞,因此對他的興趣頗為濃厚吧。而且他不相信在鄉試會試能連奪二元的人,會是一個懦弱之輩。
“早就聽聞陳公子以幾首詩賦驚豔鄉試,會試。博聞強識,在嶽麓書院中野憑著幾首詩詞名震京都,對國家社稷建設等更是了解深刻。不知今日殿上,你可否論一下這江山社稷與教育的關係,也讓朕和眾大臣一飽耳福啊?”
江山社稷和教育的關係,對淩傲宸來說當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她早已是駕輕就熟、出口成章,一句句引經據典的娓娓道來,行雲流水般讓人覺得如沐春風,下意識的就覺得一切都非常在理,說到激昂處氣勢凜然,又讓人虎軀一震,熱血燃燒,整個殿裏都在沸騰一般,想要不顧一切的去追隨與她,實現她嘴裏說的那些論調,陌生卻又真理的讓人難以拒絕,隻覺得如著魔一樣,腦子裏再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