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無明識之界。
住持的話又接二連三的傳入我的耳中。
“這樣的地界是怎麼來的?”
妮子搖了搖頭:“對於這個,我知道的也不多,也是和你一起到這裏之後才發現的。”
“那其他城市有沒有這樣的地方呢?”我追問。
“唉……看起來你還是沒有完全明白我說的話。”妮子露出嫌棄的神情。
能聽懂就奇怪了,說的雲裏霧裏的。
“你照過鏡子嗎?鏡子都很大嗎?”妮子突然問我。
“不大啊都。”
準確的說,我照過的鏡子少之又少,都是比較小巧的那種。
“那鏡子中的世界大嗎?”
“這個和鏡子大小無關啊,世界多大,鏡子中反射出來的就有多大。”
我好像明白了什麼。
妮子點點頭,繼續說:“這無明之界,就是在原本世界基礎上,承載的隻需要鬼魂存在的小小世界,我去過。但是說實話,真正進入的鬼魂是不一定知道自己進去了,我都是一夜在外麵閑逛,然後那麼一瞬間,有一個奇怪的感覺,然後我就已經進去了。”
雖然妮子又解釋了這麼多,但是按照我的理解能力,也隻能把那個看作陰間和陽間的一個混雜地。
而那位被稱作小寶的孩子,在死亡之後進入了那個小小世界,在小小世界中發生了第二次死亡,魂飛魄散。但是,已經不能說是在這個世界,所以說,按照妮子和小鬼的看法,第二次死亡,已經不重要。
而且對於不知情的父母來說,他們更關心的就是第一層世界的“死亡”。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我第一次和妮子產生分歧。
妮子說,那夫婦會在五日之後再來尋我,我一定要給出一個答複。
但是第二日,我徑直去了無明寺,住持似乎早已料到我會去尋他,泡好了一壺茶等著我。
還未等我先說話,住持就問:“前些日子我送小友的風鈴,可好用?”
我有些尷尬,那風鈴自從拿出來後,就掛在了走廊裏的一側,再未管過,現在一問,竟然似好久沒有見到那物一般。
“那風鈴,以響諸行之無明。”
住持在暗示我什麼。
“住持,你覺得,一個人死了,放下牽掛,就真的和之前的世界無關了嗎?”
“何為有關?”
“有掛念,不願離去,有人事,有結,有未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願望。”我立刻按著自己的本能反應回答。
“如此,有情,便不會無關。”
“那為何說一了百了?”
“因無可奈何”
“為何說是拋卻身份?”
說完這個問題,住持倒茶的手卻止了一下。
端起杯中濃茶喝盡。
一般他做出這個動作時,是要講東西了。
“我這裏有個很簡短的故事。小友是否要聽,若是故事說完,可能可以解答疑惑,不過,貧僧不希望告訴小友這個故事。”
“要。”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
“從前,有個城市,名字不重要,有個人家,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家人。隻是安安分分生活,可是不幸,這家人中的父親過世,隻留得母親帶著一子一女,艱苦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