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院士的疑惑(1 / 2)

眨眼在開啟的磁鑷光纖探針上,出現了一根彎彎曲曲的血管,四通八達呈海綿體形態,宛如蜘蛛網一樣的堵在了前麵,要是沒有前麵的立體定位圖片,根本就不知道導絲究竟要從哪裏前進。

毛細血管的位置,和立體定位的影像,看上去稍微有一點點偏移。但對於觀察室的兩位心腦血管的權威專家院士,一下認出發出偏移的原因,就是多根海綿狀血管彼此疊合在一起,造成了平麵圖形上的一個誤差。

不過,這也是微創手術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平麵圖形存在一定的誤差,這需要豐富的經驗才能辨別。更重要的是,是需要一種如臂使指的手指,來控製手裏的導管,向病變位置前進。

微創手術盡管對人體的傷害小,但最大的弊端,就是視野範圍小,需要輔助的成像設備來繪製出一個平麵圖,引導手術繼續進行。在圖片上呈現出來的一根管道,它從來都不是平麵的,而是立體的。

就在幾句話功夫,另外一個屏幕上出現了電腦構建出來的患者腦血管的立體結構。陳群裝模作樣地看了一眼,卻沒有真正關注。和這簡陋且有不少錯誤的模型相比,他有係統內正確的結構,不差分毫。再加上練習了幾百次,幾乎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了。

光鑷緩緩遊走到前方一個略為膨大的血管瘤部分,光鑷立刻射出一道藍綠銫的光芒,照在了血管壁間,開始了細胞層麵的切割,盡管是一個還沒芝麻大小的血管瘤,但在細胞層麵上來說,就宛如一個大土堆,堆放在前麵。

陳群將光鑷的功率開到了百分之八十五,開始在毛細血管瘤壁上開始了細胞抓取切割。過程枯燥而簡單。不過對於經常見他做手術的顧寧和外麵的兩位院士大佬來說,立刻發現了他手術的細微差異。

和平常相比,他的介入手術幾乎變成了無可挑剔,沒有一個多餘動作,就算是抓取細胞的光鑷,也是采取一種網狀切割的方式,而不是沿著一根細線來全程切割。

作為心血管的泰山北鬥人物,楊小泉立刻明白了陳群的打算,對於眼前這種比較粗的毛細血管來說,他采用的是光鑷抓取細胞和介入手術的穿刺切割模式相結合的法子,節約時間的同時,保證切割下來的毛細血管壁能給正常的介入導管給分離開來。

果然,當一個個針腳線的切割點圍繞一圈後,導絲鋒利的尖端沿著針腳線微微一繞一劃,一片病變的血管壁立刻剝落下來,被導絲收入了導管內。然後一小節人造毛細血管壁從導管中出現,立刻填補上了病變位置,進行了一個小小的毛細血管吻合。

整個過程用來三十多分鍾,就飛快地完成了修複。

無論是充當助手的顧寧,還是外麵的一群腦血管科室的教授和院士,不禁眼睛睜得老大,有些不可思議地看著麵前的一切。

先不說陳群的種種精細縝密的微操,簡直就是將腦毛細血管當腸鏡手術來做,就是陳群的速度,也是超過一般的腸鏡手術。

“左下方三十度角,前進三公分進入下一個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