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格局大(1 / 2)

“左半結腸動脈至左前降支吻合術,你們兩個小家夥的膽子還真不小!連預備方案都設想好了,不過我還是喜歡你們提出的第一個方案,由內到外地進行介入式血管吻合,這可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新領域,這樣好了,我馬上安排一個小組,來協助你們進行手術練習,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楊小泉院士看著陳群遞交的手術方案,幾乎找不到多少漏洞缺陷,連幾種手術中常出現的意外情況都考慮到了,一一作出了對應方法。

不過,最重要的是,這個手術難度很大,就算是心血管外科專家,都不敢輕易嚐試。縱使是自己的學生顧寧,想要在一個三歲的孩子身上進行這樣的手術,也會考慮再三,不到萬不得已,才會考慮體外循環的冠狀搭橋手術。

小孩子的血管比成人細了一兩倍,對手術造成的壓力和難度,至少提升了一二十倍。但現在幸虧發現得早,不然就隻有采用人工心髒來進行替換,那也是沒有法子的法子。

這個高難度的手術,對於陳群這小家夥來說,難度一下間就小了無數,畢竟那是冠狀動脈,比起大腦中的毛細血管要粗了很多。他成功完成了三十七處毛細血管吻合,已經證明了他的實力。

對至少大了六七倍的心髒動脈來說,他成功的概率至少是六七成。這也是唯一解決這個問題的法子,以現在的醫學水平來說,那位小女孩算是幸運的。要是早十年,就算自己還能上手術台,成功的概率都是不大。

楊小泉再仔細斟酌了一遍手術的全過程,突然間心頭湧起了一種荒謬的感覺。他在國內成功搭建起來的心髒手術的十多種術式,才剛剛完善成型,開始推廣,自己就又要讓學生推翻這些心血彙聚的技巧,采用更先進的微創介入方法來進行手術。

就不知道那些過來培訓的各大醫院的科室主任副主任,知道他們費盡心思學習的術式在沒有學成,已經過時,臉上會是什麼樣的表情?

不過眨眼楊小泉就啞然失笑,光是國內的人口基數和能確保完成心髒四級手術的醫生,從來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他的那些術式和改進方案,至少還可以存在幾十年,對成千上萬的心血管病人有幫助。

至於陳群這幾個小家夥進行的術式,要成型也是三五年的時間,要普及下去,又是好幾年。縱使如此,光是手術需要的那些設備,足以讓二三線城市所有醫院望而生畏,能夠買得起這些設備的醫院,全國範圍內也就是十來家。

楊小泉一想到這裏,突然心頭一動,自己的學生顧寧盡管已經定型,但才四十一歲,至少還可以在手術台上進行一二十年的手術,為什麼不讓他也涉足在這個新的領域中來了。就算是他的手沒有陳群靈活穩定,但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專家。

要是顧寧都無法學會陳群的方法,那陳群這種新術式,自然也無從推廣。很多高難度手術,可不是完全看醫生的天賦的,能普及下來,惠及大眾的手術,才是最好的手術,而不是越高端越好,而是越簡單易行越好。

楊小泉覺得應該將這個簡單實用的道理,交給眼前的這兩個小家夥了,不然看他們的樣子,大概會越搞越複雜,一步步向各種千奇百怪的高難度手術攀登,忘記了常規手術才是擁有最大患者數目的。

專研出一個不適用的高難度手術,還不如改進一個常規方案。

楊小泉放下手中的平板,拿著手指頭敲了兩下,最後給出了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