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號手術刀,止血紗布!”
陳群幾分鍾後就站在了手術台上,這次維克多爵士並沒有進入手術室,反正他心知肚明,他加入進去,也是擔任助手,反要被這些愚蠢虛榮的老家夥們嘲笑,索性將工作全權委托給陳群,讓他單獨完成。
手術成功後,他更能讓那些老家夥們閉嘴。反正她加入進去,其實並不能提高手術成功率,反而在外麵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或許還能找出陳群的少許遺漏地方,給出一點建議。這手術成功,他依然是領導者,縱使就算沒有功勞,但慧眼識人的美德,可是永遠少不了了。
這就是大英帝國的紳士風度。
陳群拿著止血鑷,在短短的幾分鍾內,就將腦部靜脈大出血給止住了。而且陳群的止血方法簡單明了,直接用止血鉗夾住了一根靜脈支脈,再用電刀輕輕灼燒了一下其餘幾根依然流血的毛細血管。腦靜脈的血壓立刻升了上去,監控器也停止了警報。
腦部大出血,說嚴重不嚴重,說嚴重簡直就導致患者死亡。解決問題的關鍵就隻有一個,找到出血點。不過大腦和內髒不一樣,不可能將所有器官翻轉到處找一通,需要靠豐富的經驗和解剖學知識,來最快定位出血位置,然後再開始止血。
這個過程一般都是需要幾分鍾時間,但剛才手術的醫生,就無法從眾多的血管中找到確切的位置,才導致了他們不得不向維克多求救。
但陳群一上手,就立刻將出血止住,至少說明一件事情,就是陳群的經驗比他們更豐富,知識比他們更牢固。有時候,手術上的事情,就是那麼一丁半點的小技巧,最後卻決定了患者的生死存亡。
最讓他們氣餒的是,在手術沒有開始,維克多爵士就斷定他們在那個區域會出現大出血,結果果然說中了。盡管他們將事故提前了一點,還沒有碰到維克多爵士指定的血管,某種意義上是可以否認的。
但大家都是專家中的專家,專業領域的事情,大家一說就懂,非要硬來說沒有出現維克多爵士預判的狀況,那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明眼人都知道你們是提前觸發了,狡辯就是敗人品的,還不如直接承認幹脆一點。
不過所有皇家醫學院的專家和醫生都知道,維克多爵士盡管是神經領域的專家,但他還絕對無法提前判定究竟是哪一個部分哪一根血管出問題,這也不是他的手術風格。
那剩下能做出這樣判定的,就是他身邊年輕的陳了,盡管不少醫生都聽到他的近視眼矯正手術正式申請諾貝爾醫學獎,但所有醫生都對這件事情嗤之以鼻。知道這僅僅是炫耀儀器技術,唯一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這種新型設備的特殊運用。
諾貝爾醫學獎幾十年沒有給任何一個外科術式頒獎,爭奪一下提名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炒作。不過因為這種技術非常先進,思路也無可挑剔,爭取一下提名,大家都是覺得有這個資格的。
畢竟,哪一個醫生不希望自己發明的術式,最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這種提名是絕對無法撼動獲獎的,入圍就是最大的獎勵,至於獲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無論是其他申請提名的生物醫學項目,還是坐在一邊吃瓜的眾多醫生。對這種新型術式來折騰一下,彰顯一下存在感,也是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