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正式開始,盡管陳群操作的機械手臂,僅僅是對大腿股動脈進行血管吻合,但光是進行吻合的大大小小血管,就有十多起,包括了動脈和靜脈,讓人覺得這個題目有一點名不副實。
不過,對於大血管來說,不少醫生都認為,他們操控機械手臂,可以做到相似的手術。但一看到陳群的手術水平,就直接傻眼了。在一根直徑隻有零點八毫米的主動脈上,陳群進行了十二針的縫合,每一針的位置和另外一副畫麵上的真正血管吻合,完全一致,根本沒有半點誤差。
在展覽廳上方的大屏幕上,也呈現出了遠在幾千裏外祥雲醫院的狀況,一個病人躺在冰冷的金屬手臂前,靜靜地接受手術,另外一邊的分割畫麵上呈現出了各個角度的全方位投影,包括金屬手臂上的攝影鏡頭,可以看到最纖細的鏡頭畫麵,實體感十足
而在展覽廳的前方位置,陳群正對著如虛如幻的三維立體投影進行著手術,利用機械手臂挑起一根根血管,然後進行吻合手術的操控。機械手臂宛如他自己的手掌一樣,輕盈靈活,玩出各種動作,卻又恰如其分地將機器掌握下的虛影,完成了一個個動作。
如果說大的血管難度不大的話,那毛線血管的吻合,陳群就完結得幹淨利索,讓人無可挑剔之餘,更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差距和挫折,這就算用人手操作也無法完成,更不用手機械手臂了。
尤其最後的畫麵突然從中間一分,在左邊顯示出陳群實時操作的畫麵;在右邊展現出祥雲醫院的畫麵,兩台機械手臂的動作完全同步,要不是經過仔細觀察,甚至連今有一絲幾微秒的延遲都無法看出來。
看著一模一樣進行動作的機械手臂,一邊是有人操作,麵對的是三維立體投影;另外一邊是無人操作,直接麵對真人。手術動作彼此一樣,沒有任何分別,沒有人懷疑這不是遠程操作下的場景,是有其他人在另外一家醫院進行操作。
因為機械手可以做到同步,那非常簡單。但對於患者身上的傷疤,和投影上的影子也同步,要是造假,那就需要千百倍代價,同時也需要另外一個操作師在另外一間房子進行操作,才能完全同步。
這個手術的許多細節,尤其是針腳的縫製風格,讓無數熟悉或者見過陳群完成血管縫合手術的醫生,知道這完全是陳群在進行手術。
在地球的另外一端,才起床的維克多爵士看著電視畫麵上的簡單操作,不禁搖搖頭。
“小陳這家夥還是太謹慎了!這簡直是數學家在幼兒園給大家示範最簡單的數字書寫,根本沒有拿出真正的技術!”
不過對於維克多爵士來說,對陳群的這個舉措可是舉手歡迎,因為這就意味著他所倡導的新技術新革命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盡管在梅奧診所那邊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但卻獲得了另外一個世界頂級機構的關心,麻省中心醫院正準備聘請他去擔任院長,已經正式向他提出了邀請。
至於去還是不去,恐怕留給他的選擇隻有一個。但他不介意再等等,等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出來之後,再走馬上任。畢竟,對於他這樣的醫生來說,是根本不愁找不到合適自己位置的,再加上他自己有醫院和有財力,那更有資格擺擺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