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鍾後,完善的新結構圖就要發送給質量炮製造組和太空部門那邊。”
“沒問題!”
“我們已經有相關設備,這很簡單!”
看著這一份新結構圖大家有些驚喜莫名的回應,相關技術人員和工程師第一時間開始細節性的完善。
這個新型質量炮的結構設計,由一個圓圈閉環的加速軌道和一個從閉環軌道上延伸出去的發射軌道組成,看上去就像是阿拉伯數字中的6.
圓圈閉環的加速軌道,質量彈在上麵進行轉圈循環加速。
等質量彈速度被加速達到要求,發射軌道和閉環軌道連接處的磁場設備就會改變磁場形狀,把一直在轉圈循環加速的質量彈,用磁排斥把導電的質量彈推入發射軌道中發射出去。
這就像是列車鐵路上行駛,前方軌道的道岔發生變軌,列車也會沿著改變的道岔換軌到另一條軌道上。
這是一個新的質量炮就如同腦筋急轉彎,變換一下思路就能完成的設計,隻不過因為拉格朗日點的引力平衡都形成了思維慣性,沒有想到這一點。
引力平衡的問題,像這麼大型的太空質量炮或者大型太空粒子對撞機,一般要麼是沿星體的同步公轉軌道建設,要麼就是依托星體進行建設。
因為如果形成閉環圓圈的結構,這個閉環圓圈各處受到的引力是不平衡的。
那除非配置發動機和高精度監控係統,用係統時刻監控閉環圓圈的狀態,時刻用發動機的做功代償彌補引力的不平衡,不然這個閉環圓圈在不平衡的引力作用下就會發生扭曲變形。
所以長期以來,大家就形成了一個思維慣性,下意識忽略掉這一個閉環圓圈的結構。
不過現在采用星艦作為太空平台,哪怕引力平衡的問題還存在,星艦不可能做到控製的那麼精細,但短時間發射一波質量彈也足夠了。
......距離電磁幹擾堅持的時間還有5個小時,算上人類的核彈和電磁脈衝彈時間還有14個小時。
“陸指揮,月球質量炮已經改造完畢,發射口裝載了高速高精度的控製儀器,可以快速的進行發射角度的細微變換。”
“可以。”
有係統調節身體,連續幾天承受著超強壓力又沒怎麼休息的陸毅還是感覺有些吃不消,伸手揉了揉眉心問道:“那艘四級智能戰艦一直沒有變換方位對吧?”
“沒有,張晴教授和林夢教授通過之前激光掃描檢測到的波動數據分析,對方在內星係區域受到恒星引力場的影響,曲率航行的變換方位需要消耗很高能量。
而脫離曲率航行,我們的太空質量炮又一直進行覆蓋性封鎖攻擊,所以對方一直沒有離開。”
“太空質量炮的組裝預計還有多久完成?”
“預計還有2個小時完成。”
“2個小時......”陸毅在腦海中計算了下時間,吩咐道:“幫我連接核導彈部隊。”
“是。”彙報員應了一聲,撥通了核導彈部隊的視頻通話。
5個視頻畫麵出現在屏幕上,看到屏幕中的陸毅,早已經準備就緒等待命令的軍人敬禮。
“首長!”
陸毅回了個軍禮,嚴肅道:“聽從我的命令,向目標區域發射核導彈,兩枚核導彈的間隔時間2到3秒不等,持續攻擊6小時36分!”
“是!”
四級智能戰艦距離地球57萬千米,人類的太空導彈技術並不算很高,導彈進入太空勉強加速到80千米每秒左右燃料就會耗盡,然後按照預先計算好的軌道慣性飛行和遙控引爆的方式進行攻擊。
地球背後的太空質量炮即將組裝建造完成,在建造完成後,將會由承載平台的星艦運輸到月亮到四級智能戰艦的另一邊。
在這個運輸轉移的過程中,人類必須要采用核彈攻擊四級智能戰艦,用核爆的光輻射和電磁幹擾覆蓋掉對方的探測。
不然誰也不知道這座太空質量炮被發現了,會不會引起程序預判,然後那艘四級智能戰艦寧願耗費大量能量,進行提前規避。
雖然那是弱人工智能,可也程序預判中也應該明白一座超大型質量炮跑到月球質量炮對麵,兩個大家夥把它夾在中間意味了什麼。
“核彈先發射了,而那艘四級智能戰艦對我們電磁幹擾技術的分析破解卻不會隨核彈發射而停止。”
“這等於還剩的14個小時,實際就隻有11個小時。”
陸毅看著屏幕中顯示的太空激光掃描畫麵,心中閃過一絲緊張和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