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一章 為你擔責(1 / 2)

自1981年發現了東漢古墓之後,證實了仲景經方中的真實劑量,在此之後,中醫界關於劑量的爭論就一直都沒停下來過。

李老晚年也曾為此奔波許久,還有許多老中醫也為此奔走呼籲。

當然也有不少中醫開始嚐試新的劑量,慢慢應用在臨床之上,都有了極好的臨床效果。但是對於那些毒峻藥物,卻沒幾個人敢動。

原因很簡單,藥典即法典。

劑量之內,出事情,那叫個體事件,藥典會保護醫生的。但是超出劑量,一旦出事,醫生是需要承擔責任的。

在六十年代,有個從曰本帝國醫學院留學回來的心血管名醫,被下放到李老他們縣裏,他曾經目睹過李老利用破格救心湯搶救心衰患者。

他既驚歎於李老的療效,盛讚於其救治心衰危重症的能力已經超過現代醫學。但又擔心李老如此用量,一旦出事,便是牢獄之災。

李老依然不管不顧,一心赴救,從不考慮個人得失。幸好李老遇上了好領導,每次都有院長幫他簽字,為他承擔責任。院長不在,當地的公安局長也會為他簽字。

其實這麼多年來,中醫界的人士一直在推動藥典的改革。沒有哪個中醫是不罵藥典的,隻可惜,收效甚微,中藥藥典其實早就不是中醫了算的。

……

許陽坐下來寫方,他:“患者的病證非常明顯,是陽虛寒凝,沉寒屙冷,淤阻不通,以至於體內被陰寒所困,而致真心痛和脫疽。”

“因淤阻不通,寒凝血瘀,故要活血化瘀。而因氣為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故要以黃芪為君藥,且要重用,要大補其氣,氣旺則可推動血行。”

“生芪最擅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為癰疽之要藥,亦是治療脫疽疾病的首選之藥。但因其藥性平和,非破格重用,難以奏效。因此,重用生芪40g。”

中醫們相互看了看,沒有多猶豫,又全都開始記起了筆記。許陽跟他們的就是治病的道理,用藥的策略,這些全是最寶貴的臨床經驗。

許陽又道:“患者體內為陰寒所困,寒邪深伏經脈,深入血分,而至真心痛,四肢冰寒。因此用當歸四逆湯,回陽救逆。”

“當歸四逆,養血通脈,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恰合患者症狀,患者足背動脈已經消失,寸口脈也是沉細遲微。附子與當歸,皆要用至60g。

“患者手足麻木,寒入經絡,且雙腿有電擊樣劇痛,需用吳茱萸生薑湯。吳茱萸最擅解痙,配上當歸四逆,回陽救逆,以緩患者疼痛,解手足麻木痙攣。”

“最後,患者病程太久,非但血虛而淤,其體內寒凝程度猶如結冰。此時,非通行十二經脈表裏內外,大辛大熱的烏頭湯,不能克敵驅寒。”

“因此要合烏頭湯,用法當尊仲景之意。炙甘草的量要為川烏之兩倍,0g川烏要用60g炙甘草,此劑量的炙甘草足以監製附子之毒。

“另外要加入黑豆和防風各0g,此二者為克製烏、附毒之要藥。仲景烏頭湯內雖然沒有這兩味藥。”

“但是我在嚐附子和川烏的時候,常會用此湯解毒。此二者也有相關的本草論著,記載此二者能解烏附毒。我也曾經用此湯,救過中川烏毒的人。”

“加入此二者,則更為穩妥,可確保附子和川烏不會為害。現在藥房很難進到生川烏了,不能學仲景炮製川烏的辦法,但是可以在湯中加入150g蜂蜜,也是一樣的。”

“這些全是前輩中醫應用烏附類的經驗,隻有學會如何駕馭這類猛將,中醫在治療危急重症的時候,才能有克敵的武器。”

“諸君須當牢記,你們以為的破格使用這些毒峻藥,其實不是亂來,而是要慎之又慎。隻有親嚐過,心中才會有數。我也提議諸位下班後可以嚐嚐川烏和附子,試試中毒後解毒的感覺。”

在場一群中醫紛紛倒吸涼氣。

許陽道:“許多老中醫門下弟子都會被要親嚐烏附,以及其他藥物,自己都不敢用?怎麼敢給病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