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教授給許陽介紹其這位老專家,他帶著許陽往外走,一邊走一遍:“對,這位老家姓郝,今年快90了吧。”
“你還,可能不一定知道。這位老專家的資格很老,當初是隨師一起奉調北京的,後來就一直留在中醫研究院裏。”
“他在五十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名氣了,再後來在中醫研究院裏的外賓和高幹治療室裏工作。再到後來就去了解放軍05醫院,工作了幾十年,還曾做過中醫科的副主任。”
許陽點了點頭,這個醫院業內人都清楚,它也是對外的,普通老百姓生命了也都是可以來這裏看病的。
除了為普通人民提供醫療救治之外,它還負責為上麵的大領導們提供保健服務。
何教授看了一眼許陽,接著道:“這位郝老啊,一直比較低調。你還年輕,也才剛畢業,剛進入中醫這行,可能不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但是郝老是很願意提攜後輩,隻要是他能看得上的,或多或少都會提點幾句。不過呀,最近我主要是聽郝老有意向再收一個徒弟,負責整理他的學術思想和相關醫案,所以這才是我把你叫來的最主要的原因。”
許陽一下子停了腳步,他愕然道:“您是想讓我拜郝老為師?”
何教授點點頭:“沒錯,郝老的中醫水平還是非常高的,而且很全麵,難得有這個機會啊,做國手級別中醫的徒弟,總不算委屈你吧?”
許陽怔了一怔,委屈到不委屈,但關鍵是他沒這個功夫給人家整理學術思想去啊,他還得治病救人呢。
事實上,很多中醫都是這樣的,越是有本事的中醫,病人就越多。每看書治病帶徒弟的時間都不夠呢,所以很多都是等到快不行的時候,才開始搶救他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
現在比較盛行的做法就是徒弟來整理師父的經驗,一個是比較了解,第二個也有這個時間和精力,畢竟徒弟也沒師父那麼紅嘛!
其實很多名中醫的徒弟很多的,但真正的衣缽傳人,其實也就那麼幾個人而已。其他人很多都隻是名義上的,甚至有些是中醫愛好者,有些是診所經營者,或者是媒體人士。
何教授道:“你子可千萬別覺得整理經驗,委屈你了。其實這對你也是一個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對你自身經驗的一個梳理。”
“許陽啊,你本來就理論基礎好的出奇,以前在學校裏你做的醫案解析和整理都是最好的,更為難得是現在也有這麼高的醫術,所以啊,這個工作是最適合你的呀!”
“我……”
許陽剛想話,卻又被何教授打斷。
何教授壓低了聲音,聲道:“給郝老整理經驗,你是需要跟郝老經常見麵,甚至長期待在一起的,這跟名義上的徒弟不一樣。”
“更何況你還這麼優秀,你是很可能成為郝老的愛徒的,甚至是衣缽傳人的。像郝老這樣做過多年保健工作的老專家,能帶給你的助力是別的醫生沒有的。”
許陽一時啞然。
現在何教授幫他考慮的已經不是工作就業的問題,或者是醫術造詣的問題,而是在幫他謀劃未來的前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