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部分 成長壯大 成長壯大(2)整風運動(1 / 3)

在“整訓”的同時,“整風運動”也在全黨全軍範圍內火熱地開展。

此次整風運動的宗旨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其根本是反對主觀主義,堅持實事求是。

張團長和陳政委結合團隊的實際情況,也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學習文件精神,掌握整風運動的核心思想。

第二階段結合軍隊作戰經驗,改正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

第三階段加強全團官兵的作風養成。

第一階段主要是理論學習,黨中央下發的文件,八路軍總部下發的文件。很多部隊因為戰士文化底子差,最害怕搞理論學習。但這在張團長的部隊裏,卻是個輕而易舉的事情。

在建營初期,全營就有了理論學習的良好經驗,加上這幾年的培養,全團的文化教員都出了好幾個。

陳政委帶頭,領導幹部、營連主官先學習文件精神,吃透吃熟之後,再轉變為戰士們能夠明白的道理。這樣原本有些高深冰冷的文件精神,就變成了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通俗道理。

第二階段著眼於行軍打仗,結合這些年的戰鬥經驗,預防盲目的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

戰鬥打得多了,各級指揮員都有了些經驗之談,雖然交流經驗是好的,可有些人卻盲目地信服經驗,無論什麼時候都樂觀地主觀以為。

這種不分析具體戰場環境,不因地製宜的軍事思想必然會給部隊帶來危險。

所以第二階段,張團長帶頭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杜絕了潛在了經驗主義主觀思想。

第三階段將運動再細化,從條令、內務、隊列各方麵落實到每個戰士身上,全麵加強官兵的作風養成。

長久的艱苦環境,長期的戰鬥生活,分散獨立的實際情況,這些造就了官兵生活上一些散漫的習慣。

這種散漫不是對工作不是對戰鬥,而是針對生活中的細節,被子疊得不好,內務不夠整潔,著裝不夠標準等等。

其實這也不能怪戰士,在時間貴如金的戰場上,在艱苦吃不上飯的歲月裏,官兵哪還有精力去整被子洗衣服。最艱苦的時候,大冬天一人就一套衣服,一穿就一冬天,衣服再髒也得接著穿啊。

趁著這個整風運動,張團長決定全麵提高下大家的作風養成,至少讓他的正規軍看起來更正規。

各個單位隨即忙活起來,每天訓練之餘就要學條令、背條令。戰士們文化水平大多數都不高,要是學條令還湊活,可背起來簡直要了命。

於是這些天在駐地各處都能經常看見著齜牙咧嘴的士兵們,那樣子比打仗辛苦多了。

內務隊列也從頭抓起,每個人都成了新兵,疊被子踢正步成為了軍事訓練外的最重要訓練。於是除了訓練評比,順其自然地就多出了內務評比、隊列評比。

相比這些單一乏味的風氣培養,踢足球學唱歌就有趣多了。

踢足球已經在偵察連流行了好幾年,在振華與營長的帶領下,這種普通百姓中的新興體育項目,已經成了戰士們習以為常的活動。

而除此之外學唱歌也是大家比較喜愛的選擇。

原因就一個,大家坐在板凳上,舒舒服服的,比軍事訓練輕鬆比條令學習有意思。

上級所要求學習的歌曲一直都有兩個特點,一是朗朗上口,二是結合實際。

這些軍歌往往節奏分明鏗鏘有力,走路時坐著時都能隨意唱出。同時它的歌詞內容都是總結提煉於抗戰生活,或講述戰鬥過程,或敘述抗戰精神,振華往往會結合這些歌詞搞個臨時的小教育。

這次學習的是一首比較新的歌——《團結就是力量》,振華在黑板上提前抄好了歌詞,其實他也五音不全,但相比而言,還是比手下那些公鴨嗓子好多了。

振華:“同誌們,今天咱們學習一首新歌,叫做《團結就是力量》。我覺得這首歌好,歌詞好曲子也好,唱起來很有勁。按照老規矩,咱們先學歌詞,先學學這首歌講的是啥意思!”

振華從旁邊的桌子上拿起一根筷子:“咱們每個人就好比這一根筷子,打鬼子的戰鬥力也許很強,也許是不錯的,可麵對稍微強大的對手,總是容易折斷。由於咱這筷子是公有財產,我就拿個樹枝比劃比劃。”

隨著一聲脆響,一根樹枝被振華輕易折斷:“那怎麼才能不被折斷呢,兩根三根十根,你們看我這一把筷子,再怎麼用力也不會一起折斷吧。所以這就是這首歌講的意思,咱們一個人的戰鬥力就是再強,也不可能擋得住所有的小鬼子。但小鬼子就是再厲害,也不可能打敗這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所以我們要團結,凡是支持抗戰的都要團結起來,隻有這樣才能形成一股銳不可當的力量。之所以拿筷子打比方,是因為我還想告訴大家,除了團結還要注意配合,兩根筷子配合好了才能麻利地吃飯。因此,咱們偵察連各排各班每個人都要心連著心手拉著手,都要互相配合互相關心,擰成一股可以衝破任何阻擋的巨大力量,這樣才能更好地打鬼子。好了,大家都給我記住了——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一起唱......”

整風運動另一個顯著的成效就是糾正了一部分人正在滋長的“官大爺”“自恃功高”思想,也解決了一些潛在的“軍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