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排長確實沒有注意到卞寶榮給他使的眼色,但好在他知道的也不多,隻是羨慕這些坦克兵,除了空軍外,那戰場上也就這些鐵家夥最威風了,誌願軍看到自己的坦克來了,你就別提多帶勁了,可惜,這些大家夥輕易舍不得用,可金貴著呢!
1952年10月楊排長所在的十五軍在五聖山一線部署完畢:第四十四師並第二十九師的第八十七團,共四個步兵團、七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團為右翼,成L形部署於平康穀地東側,與第三十八軍防區相接;第四十五師三個步兵團和兩個炮兵營憑五聖山之險,防守左翼;第二十九軍的第八十五、八十六團為軍預備隊。從這一部署上可以看出,秦基偉是把無險可據的平康穀地作為防禦重點,不僅準備了絕大部分的炮火,而且所使用的步兵第四十四師,是十五軍的主力師。與十五軍相鄰的第三十八軍則是誌願軍野戰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部隊,因在第二次戰役中的赫赫戰功而被譽為“萬歲軍”,這兩個主力軍聯手防守平康穀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五聖山一線,山高坡陡,地形複雜,一般人都不認為美軍會選擇這裏發動攻勢,相對所部署的兵力火力都少一些。熟悉十五軍的人,還可以看出秦基偉軍長排兵布陣是頗費苦心的,四十四師以野戰攻堅見長,部署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區;四十五師擅長防禦,解放戰爭中曾多次出色完成阻擊防禦任務,入朝後,在五次戰役中打出了堪稱典範的樸達峰阻擊戰。現在該師被安排在地勢險要的五聖山,這樣的部署可謂萬無一失。
到了9月,誌願軍根據種種跡象分析,美軍即將發動較大規模的攻勢,對誌願軍施加軍事壓力,以配合停戰談判。但對美軍具體攻擊目標,仍不得而知。此時,誌願軍已經又一次換帥了,原誌願軍副司令鄧華出任總司令,代理誌願軍司令員陳賡回國出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鄧華司令員決定先發製人,先敵發動進攻,打亂美軍的計劃。遂以正麵八個軍,從9月18日起,各自選擇當麵之敵三至五個目標,發動戰術性進攻。
根據這一命令,各部隊紛紛選定了進攻目標,而即將成為美軍攻擊目標的597.9和537.7高地分別隻有一個加強連和一個連的兵力防守,對美軍的攻勢一無所知。
10月5日有一名韓軍上尉參謀,向四十五師前線部隊投誠,報告韓二師即將和美軍共同發起對五聖山的攻擊,當時基層指揮員紛紛主張火速增兵兩個高地,楊排長所在的營不少人也這麼想,但是營長發了火,要大家不要瞎議論,一切聽上級的。
可惜,上至誌願軍總部、第三兵團,下到十五軍、四十五師各級指揮員都認為如果美軍發動攻擊,最大可能就是在平康穀地,那裏地勢平坦開闊,又有公路、鐵路,最有利於美軍發揮其機械化和炮火優勢,而五聖山地區,山高坡陡,加上地形狹窄,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也無從發揮美軍的優勢,自然不會選擇在這裏攻擊。
講述中的楊排長重重歎了口氣,在前線官大一級壓死人,沒有上級的命令你私自出擊那可是犯紀律的,所以基層指揮官的要求沒有被重視,直到四十五師召開的戰前作戰會議上,與會者還一致認為美軍最有可能的攻擊方向是平康穀地。
10月8日,在板門店舉行的停戰談判會場上,美方單方麵宣布無限製休會,率領美韓代表團退出會場。這又是一個信號,幸運的是,這個信號被重視了,前線所有的部隊進入戒備狀態。
10月14日四時,美韓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十五軍30公裏防禦正麵開始火力準備,而其中對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兩個高地的轟擊特別猛烈,據事後撤下來的傷員介紹,隱蔽在地下坑道中的部隊覺得簡直就像是乘坐著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衝擊波激蕩著坑道,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最慘的是一個十七歲的山東籍小戰士竟被活活震死!
在猛烈的炮火轟炸下,十五軍四個多月苦心修築的野戰防禦地表工事蕩然無存!
根據誌願軍作戰條令規定,軍以下規模作戰稱為戰鬥,所以在兩個高地上的作戰就被稱為597.9和537.7高地戰鬥。這兩個高地後麵的山窪裏有個才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甘嶺。一年多前,誌願軍還在這個小村莊裏召開過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研究第五次戰役。但經過五次戰役雙方的拉鋸激戰,上甘嶺村莊早已成為一片廢墟,隻是作為一個地名,出現在地圖上。直到二十多天後,戰鬥發展到了戰役規模,才以這個村名將此次戰役命名為上甘嶺戰役。
597.9高地由東北和西北兩條山梁組成,好象英文字母V,又像是個三角形,所以被美軍形象地稱之為三角形山,共分為十二個陣地,防守此地的是九連和八連的一個排,為一個加強連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