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看到後邊的追兵似乎忌憚蘇式裝甲車上的火力,而有意放慢了追擊的速度,樸將軍心情似乎好了不少,對兩位年輕人的問題解釋得也就更加仔細和詳盡了。
還是那句話,與美國的“一廂情願”相反,蘇聯始終在玩兩麵派的做法。
戰爭發起之前,蘇聯是力促朝鮮開戰的,甚至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把中國拖入戰爭,以此削弱中國的實力,從而迫使中國向蘇聯俯首稱臣。
在中國的曆史上,一旦朝鮮有難,已經不止一次上演中國援朝的曆史了,相信蘇聯的曆史專家很容易從曆史中找到靈感和啟發。
1592年,大明帝國已經存在了224年,此時的帝國正處於一個大動蕩年代到來前的緊要關頭。而突然在朝鮮半島發生了戰爭,這就把毫無任何準備的大明朝逼到了十字路口。最終,風雨飄搖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傾全國之力參戰。
這場發生在350多年前的半島戰爭成了當時的國際戰爭,也是中、日、朝三國首次大規模的衝突。整個戰爭曆時7年。大明朝的軍人們為了信守帝國保護朝鮮安全的承諾,為了維護帝國的尊嚴,在戰場上異常英勇,譜寫了一曲帝國夕陽中最後的輝煌篇章。
但是帝國“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消耗了白銀近800萬兩,出兵數十萬,反複與日軍拉鋸戰,戰爭勝利之時,帝國已經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而到了清代,這樣的曆史幾乎又重演了一遍,不過,這次戰爭卻成就了一個中國人,而對大清王朝倒未必有什麼好處。
這個人就是後來在中國曆史上人人皆知的袁世凱。
1882年,當時作為清廷屬國的朝鮮發生“壬午軍亂”,王室危急之際,國王李熙向清廷求助,清廷命令吳長慶部開來朝鮮平亂,23歲的袁世凱就是跟隨吳長慶秣馬厲兵,東渡朝鮮的。
進入朝鮮後,清軍軍紀散漫,常有擾民之事發生,吳長慶將整頓軍紀的事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在得到吳長慶的授權後,對於犯令者嚴懲不貸,從而迅速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一次,百姓控訴清軍士兵強奸了一名朝鮮婦女,袁世凱得到報告後即刻展開調查,帶兵搜捕一晝夜而未進一餐,最終捕獲並且親自手刃元凶。對於軍中士兵吸食鴉片,袁世凱抓到必殺無赦,就連跟隨吳長慶多年的隨從,也因吸食鴉片而被袁世凱所殺。
就這樣,袁世凱很快協助吳長慶平定軍亂,安定了朝鮮局勢。
隨後他幫朝鮮國王訓練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軍,此舉充分展示了袁世凱的軍事才能,令朝鮮上下大為折服。吳長慶也對袁世凱大為欣賞,上奏朝廷推薦袁世凱:“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清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清廷在朝鮮的威望也大大降低,原想托庇於清廷保護的王室和親華派也出現動搖。朝鮮開化黨和日本認為清廷在南方對法戰爭期間無暇北顧,是發動政變的絕好時機,遂決意起事。
清廷在朝鮮地位岌岌可危,但是對於躊躇滿誌的袁世凱,他認為自己的絕佳機遇到了。
很快,開化黨人士發動了“甲申政變”。駐紮在朝鮮的日軍欲趁此機會,挾製朝鮮王室。
政變發生之前,袁世凱就已經察覺到情況有異,他將朝鮮山雨欲來的緊張局勢函告給了當時中國的第一漢人大臣李鴻章並提醒他,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將在日內返回漢城,屆時可能會有事發生。
政變當晚,開化派重要成員洪英植以慶祝郵政大廳落成的名義邀請守舊派大臣和外國使節赴宴。日使竹添卻托病不出,袁世凱察覺氣氛有異,擔心鴻門宴也推托不去,隻有中方總辦朝鮮商務委員陳樹棠、守舊派大臣閔泳翊等出席。席間,開化派黨徒在廳外放火,賓客以為有人在燃放煙花,紛紛外出觀看。這時,埋伏在廳外的叛亂分子一擁而上,將閔泳翊亂刀砍倒,一時間賓主皆做鳥獸散,各自逃命。叛亂者趁亂入宮,謊稱清軍作亂,恐嚇威逼國王李熙寫下了“日本公使來衛朕”的敕書,日使竹添隨後便以此為依據帶領日兵入宮“保衛”國王。
控製了王宮的日軍和開化黨叛軍假傳聖旨召那些守舊派重臣入宮,來一個便處死一個。第二天,開化黨組成新政府,以國王諭旨的形式函告各國使節,那些早已同他們達成默契的西方諸國使節紛紛配合演戲,晉謁國王,恭祝新政,政變似乎大功告成。
對於朝鮮巨變,在朝清軍緊急商討是否該采取軍事行動。
當時,中朝間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門,往來一次需要好幾天時間。如果按常規請示,重大事變的應對決策必由北京的清廷最高層來拍板,時間的延誤也就無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機會就可能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