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團餡"按照個人的喜好分為甜和鹹兩種口味。甜的一般是糯米餡、綠豆餡、紅豆餡三種。三種餡做法基本一樣。(選用綠豆和紅豆做餡料時要先去砂和雜質,洗淨去殼)就是先把餡料加水浸泡軟化,用鍋煮透煮爛成幹飯(現在為了方便快捷,一般使用高壓鍋、電飯煲),再按家人的口味決定甜度,按比例添加糖的多少,把糖和餡料攪拌均勻,靠糖和飯的黏度黏成又粘又軟的飯團,"紅團餡"就做成了。以前鄉民較窮,還有用番薯幹絲碾成粉的餡,叫"番薯餡"。鹹的隻有糯米餡的,餡中加入香菇絲、搗碎的花生米和蔥花(亦可加入肉絲、蝦米等)等調味品,俗叫"鹹餡"。
紅團是一種甜食,長時間存放不易變質,若定期加熱可存放20多天,它是過年不可或缺的主食。 做紅團一般在臘月廿七、廿八兩日內進行,除喪服未滿的人家白團外,家家戶戶都要做紅團。紅團顏色紅,形狀圓,寓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大吉大利之意。因此,從做紅團這天起,過年的氣氛便開始濃厚起來。紅團用料普通,卻是一種品位極高的供品。紅團除過年外,逢結婚、謝天地等重大喜慶節日才做。在這種情況下,紅團不但是供品,而且又是饋贈的禮品,如婚、嫁、喜慶等,賀喜的親戚朋友離開時,都要饋贈紅團一雙或二雙,以示感謝,受禮者亦視此為吉物。
紅團不但禮重,而且是一種可口的小吃。它不但甜,而且香,特別是糯米餡或糯米綠豆餡的紅團更香、更軟。冷卻後的紅團,表麵硬梆梆的,但隻要稍微加熱,即可變軟,口感仍十分好。
紅團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它的起源卻很難考證,不過從幾本宋代筆記可以略知一二。浦江吳氏《中饋錄?甜食》"煮沙團方":"沙團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成或滾湯內煮,亦可"。這蒸成的沙團,其原料和作法與紅團相同。隻不過紅團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狀,表麵著上大紅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裏談到"澄沙團子",歸在"飯後飲食"內。現在我國北方仍有澄沙餡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餡心"澄沙"的做法:把紅小豆或紅雲豆煮熟爛成泥,加糖。今莆仙紅團餡心有綠豆、糯米、地瓜幹三種(糯米又有甜鹹之分),但主流是綠豆(俗說"紅團綠豆餡"),是用綠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狀。與《中饋錄》中的沙團一樣。
吳自牧《夢粱錄》"除夜"條下有澄沙團,歸入"市食"類;"夜市"條有澄沙團子,十色沙團;"諸色雜貨"條有沙團,歸入"沿街叫賣小兒諸般食件"。"分茶酒店"下有麝香豆沙團子,歸入"幹果子"類。《西湖老人繁勝錄?食店》有澄沙團子。周密《武林舊事?果子》有澄沙團子。按杭州舊稱武林,果子即餜子,指點心。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食店》有沙團子,與"春餅、旋餅、羊脂韭餅"等歸入"夜間頂盤挑架者"類。作者接著寫道:"遍路歌叫,都人固自為常,若遠方僻土之人乍見之,則以為稀遇"。以上幾則宋代筆記資料說明在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浦江(在今浙江省金華以北)一帶,"沙團"(即澄沙團子)是餅餌類市食點心,在食店或市場上賣,或沿街叫賣。可能有各種顏色(如上述"十色沙團")。今莆仙市場上也賣不著色的點心類的紅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