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回 執策臨之曰無馬 任人唯賢兼聽明(一)(1 / 1)

第三十三回 執策臨之曰無馬 任人唯賢兼聽明(一)

周訪過世的消息傳開不久,西北涼州又傳來噩耗,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西中郎將、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張寔遇害。張寔死的冤枉,他是被手下弑殺的,而原因竟和邪教有關。

有個叫劉弘的京兆人,逃難來到涼州,用一些簡單的戲法蠱惑百姓,信眾甚多,自稱天師,叫囂說“蒼天有旨,我當在涼州稱王”。

劉弘的計劃很簡單,認為隻要殺掉張寔,涼州的十幾萬兵馬和上百萬子民就都聽他的了。正好張寔的近衛閻沙、趙仰等人也被蠱惑,於是糾合了十幾個人準備下手。

張寔得到了風聲卻沒在意,結果陰溝裏翻船,可憐一代梟雄,竟然倒在幾個神棍手裏。劉弘並沒有如願以償得到涼州,而是與手下信眾一起,被張寔的人馬殺了個幹幹淨淨。

張寔的兒子張駿才十二三歲,於是張寔的弟弟張茂自立為使持節、平西將軍、涼州牧,攝事主政,張駿則襲父爵為西平公。江東得報後為張寔發喪,並給他評了個諡號曰“元”,但涼州方麵沒有理會朝廷,私自定諡號為“昭”,反映出二者間關係的微妙。

涼州雖然一直以晉臣自居,司馬睿登基前他們也遣使勸進,但兩地相隔萬裏,根本不能有效管轄,形同獨立。也許是因為道路阻隔信息不暢,涼州一直未使用東晉的年號,而是繼續沿用湣帝司馬鄴的年號。如今是東晉太興三年,涼州卻稱為建興八年。

自張軌任刺史以後,張氏稱霸涼州達七十六年。雖然張氏子孫基本沒有稱帝的,大多以晉臣自居,但曆史上並未將他們視為東晉的一部分,而是劃為十六國之一,史稱前涼。

照理說叔叔當政,叔侄矛盾應該很尖銳才對,後世張氏衰敗恰恰源於此。但張茂沒有兒子,視張駿如己出,還允諾等張駿弱冠就還政於他,因此這叔侄倆親密無間,毫無猜忌。

涼州的變故有驚無險,不需要江東朝廷牽腸掛肚,但梁州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這裏是江東的地盤,周撫、周光兩兄弟雖都是人才,卻不能把職位直接傳給他們。周撫隻繼承了尋陽縣侯的爵位,但是在派誰接任梁州的問題上,江東朝堂一愁莫展。

剛得到周訪病逝的消息時,司馬睿著實傷心了一陣子。周訪是司馬睿最欣賞、最依仗、最放心的邊將,因此忍不住當著群臣的麵嚎啕大哭起來。

之後司馬睿下詔,追贈周訪為征西將軍,贈諡號曰“壯”。並將周訪的老家尋陽縣和緊鄰的柴桑縣一起,劃為尋陽郡,立碑於郡中以歌頌其功德。

對朝廷來說,當務之急是確定新任梁州刺史,司馬睿雖然給足了周訪麵子,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趁朝廷反應遲緩,王敦直接派手下治中從事陳頒前往襄陽,暫時代領刺史之職,掌管了梁州大權。王敦同時上表朝堂,為陳頒請刺史之位。

王敦的架勢咄咄逼人,照往常司馬睿定然頂不住,但現在有劉隗給他壯膽,他便硬著頭皮拖了下來,隻是商量來商量去,卻提不出其他合適人選。

朝中可以擔任刺史的人還是不少的,司馬睿最中意就是譙王司馬承,司馬承篤厚穩重,在宗室中最受司馬睿青睞。司馬承是庶出的次子,本來是不能襲爵的,但中原大亂後譙王嫡係子孫盡皆遇害,於是司馬睿做主封他為王,他對此十分感激,忠誠度上沒問題。

司馬睿本就有重用譙王的意思,現在本是一個好時機。隻是梁州緊挨敵境,亂軍多如牛毛,還有王敦虎視眈眈,司馬承沒帶過兵,還真有點鎮不住。太平的州郡交給司馬承是沒問題的,但梁州實在凶險,不說別的,從陳頒手中取回大權,就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

因此新任刺史務必能征善戰,可當初征討徐龕都無人掛帥,現在想找出一位獨當一麵的重將,豈不是天方夜譚?司馬睿和劉隗、刁協等人商討數日,卻毫無頭緒。

太子司馬紹也參與其中,司馬睿很器重他的兒子,本想拉著他曆練一下。可幾日下來,司馬紹隻覺得頭昏腦漲,毫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