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或許都聽說過這樣的故事:有個阿拉伯富豪即將離開人世,這個時候他非常擔心自己死後,兩個兒子可能會想方設法爭遺產,所以他準備在閉眼之前處理好遺產分割的相關事宜。他將兒子們叫到床前,然後拿出了兩本書,讓孩子們自己挑選,其中一本是家裏的賬本,裏麵記錄的是家中所有的財產狀況,而另一本書則是多年來所有生意朋友的名單和聯係方式。結果大兒子率先拿走了賬本,也就繼承了家裏所有的財富,而小兒子則拿走了父親的聯係人名單。十年之後,坐吃山空的大兒子將家產揮霍一空,淪為了乞丐,而小兒子卻因為繼承了父親的人際關係資源而飛黃騰達。
這是拓展人際關係的一個典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顯然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小兒子隻是掌握了人際關係。換句話說,他雖然認識了父親生前的生意夥伴,但並不意味著就有足夠的魅力與他們建立更為穩固的關係,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像父親一樣從對方那兒獲得更多的利益,他隻是掌握了一個名單,而不是說服了名單裏的人,就像人們平時在通訊錄中保存的那些名字一樣。很明顯的是,這個故事裏缺失了一個重要的環節:深度社交。沒有這個環節,賬本上的任何名字都毫無意義。
深度社交是一個相對於廣度社交而言的名詞,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社交模式和社交需求也產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社交的價值,開始挖掘社交的潛力,但是很多人將社交停留在“認識更多的人”“拓展更大的社交圈”的層麵上,卻忽略了一點:好的社交更應該進行縱深挖掘。
深度社交的本質是打造一種更加和諧、更有深度的社交關係,比如很多人樂於選擇向心理醫生吐露心聲,分享自己不為人知的私密信息,這種分享本身就是一種深度社交的表現,它代表的是信任,因為他們知道心理醫生會幫助他們解答各種問題,會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商人之間的合作與談判有時候也是一種深度社交,當雙方針對某個項目進行商討或者談判的時候,必定會挖掘項目的相關信息,必定會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和論證,這是一種關於利益需求的深度社交。
還有一類是情緒感染,例如美國新聞評論員卡特波恩是一個口才很好的人,無論是在采訪、評論時事還是與人對話時,都表現得很樂觀、熱情、從容,那些與之對話的人往往會受到感染,他們私底下稱呼卡特波恩是一架情緒發動機,可以深層次地打動他人的情緒,可以讓每一個人都受到感染。一些人甚至表示在認識卡特波恩之前從未覺得自己那麼能說話,不覺得自己可以和一個陌生人說那麼多的話,而且還能感到身心愉悅。這同樣是一種深度社交,來源於情緒和態度上的影響。
可以說,深度社交在生活中很常見,而它通常都建立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上,在談論深度社交的時候,人們應該確保社交雙方能夠保持最基本的一致,或者至少表現出這樣的傾向性,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可能以完全相同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模式去交際,這樣就必然會決定雙方之間存在一些溝通上的隔閡,而想要消除這些隔閡,就要在形式、內容、態度上盡量保持一致。深度社交需要更好的人際關係作為支撐,而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健康、有質量的人際關係往往會給大腦接入一係列的功能——調節自身情緒、解決問題、緩解壓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這就是本書需要談論的主要內容——對於社交活動的分析源於人際關係的平衡處理,本書從社交模式開始引申出深度社交,然後對深度社交從各個方麵進行分析。整個架構中包含了社交技巧、社交內容、準備工作、社交對象選擇、自我提升、態度保證等多個方麵的內容,本書內容也順著基本的脈絡推進。
書中的文字平實,內容充實而全麵,而且盡量以貼近普通生活的現實案例作為解說的例子,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對於那些想要打造更穩定、更有價值的人際關係的人來說,對那些試圖把握好深度社交的人來說,本書中的內容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能夠為構建起平衡的、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基礎,為深度社交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