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特曼和泰勒曾經提出了社交滲透楔形,他們認為隨著關係的發展,人們之間的社交關係從表層,親密層到非常親密層,楔形先變寬再變深,通常也意味著更多有意義的話題出現。
在關係開始階段,人們在開始接觸和交談時,會談論一些表層話題,然後逐步深入,此時自我表露會更快地出現。一般來說,自我表露的過程更像是剝洋蔥的過程,個體的信息存在於“洋蔥”裏的某個地方,想要獲得這些核心信息,就需要想辦法剝開洋蔥。
一般情況下,當自我表露的範圍擴大時,人們願意分享的信息會不斷增加,而且一些重要的個人信息也會拿出來分享。在表層的社交關係下,人們樂於分享一些可以分享且不重要的信息,比如個人的性別、種族等基礎信息,隨著社交關係親密度的提升,人們可分享的信息會增加,諸如家庭住址、工作地址、婚姻情況、生活信息都會分享給他人。
自我表露往往涉及互惠性,即對方如果表露得更多,分享了更多,那麼自己也會相應地分享更多。比如在某個社交場合,一個人對他人沒有說什麼話,那麼他人也不太樂意分享生活和工作的一些事情。這個過程往往涉及人際關係的對等原則,也就是說當人如何對待他人時,通常會獲得他人怎樣的對待,整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往往是相互作用的。
當關係趨於穩定之後,互惠性會減少,一方可能會樂於分享更多的個人內容,而另一方並不一定會給予同樣的回報,比如在丈夫下班之後,妻子可能會嘮嘮叨叨地講述一天之中遇到的事情,但是丈夫可能不會做出相應的回應——“我在公司裏遇到了什麼事。”這個時候,夫妻之間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妻子嘮叨的目的是獲得丈夫的體諒和理解,而丈夫保持安靜或者抱怨,也是希望妻子可以理解一個男人的忙碌。很顯然,人們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和盤托出,他們會有意隱藏一些信息,或者沒有強烈的意願去分享更多的信息。如果關係變得非常親密,一些最核心的私密信息反而會隱藏得很深,這些核心信息無法被人窺探。
在一段穩定甚至非常親密的關係中,通常是不會要求獲得對等的信息表露的,由於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秘密,此時人們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隱私。人們對於信息的控製開始增強,並不會將社交單純地理解為將信息告訴別人,或者無條件地分享各自的想法。
這類似於心理學上的刺蝟效應,研究人員發現,在寒冷的天氣裏,刺蝟們通常都會想辦法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可是刺蝟身上長滿了很長的尖刺,每次當它們靠得太近時,身上的刺就會刺到對方,而且自己也容易被其他刺蝟刺傷。這時候它們就會迅速分開,可是分開一段距離後,又難以抵擋寒冷,於是會再次嚐試著靠攏,感到刺痛後再次分開。經過幾次嚐試和摸索,刺蝟會慢慢找到一個安全的距離,在這個安全距離上,刺蝟之間能夠最大限度地取暖,同時又保證不會讓身上的刺傷到彼此。
社交滲透並不是絕對的,有關開放與親密有可能會矛盾地出現在一段關係中,即便是最親近的朋友和愛人之間,也會存在一些不想分享的秘密,這個時候,深入交流就會存在一定的障礙,但這對於生活本身而言是正常的,對於雙方的關係來說也是正常的。一方試圖完全沒有底線地挖掘他人內心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總有一些禁忌話題存在。
無論如何,社交滲透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合理的,但並不適合所有的情況,就像之前談到的強關係和弱關係,多數人反而認為弱關係的人更能夠幫助自己,雙方更容易在社交中碰撞出火花,更容易獲得優質內容。還有一些情況是所謂的“飛機陌生人現象”,即人們在長途旅行中可能會和素不相識的人進行深度交流,袒露自己的心聲,分享自己的秘密,因為他們根本不擔心對方會泄露這些秘密。這種想法使得雙方更加親密,這種親密度就是弱關係的一種進化,或者說就是弱關係社交的一種進化,由於人們會意識到旅途結束之後就各奔東西,不免會產生戀戀不舍的感覺,這本身就是親密的一種另類表現。
一些人容易出現一見鍾情的狀態,這是一種強烈的直覺在發揮作用,而這種直覺可能會在短時期內讓社交雙方建立起親密的聯係,雙方會跳過正常的交往步驟,快速進入分享的狀態以及強烈的自我表露態度。這些親密往往是即時性的,缺乏足夠的持久度,人們可能會在短期的深度社交之後,意識到彼此之間原來是那麼陌生。
由此可見,社交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行為,其中一些行為是可以預知並且具有規律的,而也有一些行為脫離了邏輯思維和常規思維,畢竟社交是一項主觀行為,主觀上的行動往往具有一些不可預測性,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整個社交滲透現象出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