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考場,還是在原來的露天曠地上,隻是這次的桌椅就隻剩下兩百對了。
這次十四分配的位置離何葉很遠,果然文試第二次選拔考試,連虞納蘭都不方便安插人手了。
這兩百個人坐下後,其中也不乏有許多東張西望,四處結交朋友的人。
大概是知道將來這兩百人中會有不少虞國的朝中要臣,從現在開始結交,也是為了日後自己無論考沒考上,都有一個價值不錯的人際關係網。
“時辰到!”
考試時間一到,何葉立刻埋頭看卷子,滿滿的第一頁白紙上隻有一道題,
如何看待虞國與吳國間的關係,主和抑或主攻,給出論據。
何葉:!
這...古代考試都是這麼直接的嗎!這不應該是政治敏感題嗎?
哦,我喜歡這個出卷老師,何葉微微揚起嘴角,開始回想起虞國與吳國的多年征戰。
虞吳兩國的征戰起源怕是幾朝幾代也說不清楚。
總之先皇在世時,就曾與吳國多年交戰,好不容易中間停戰,各自休養生息幾十年,到如今聖上即位的時候,虞十一年,虞吳兩國再此開戰。
在此次戰役中,第一次讓虞國人熟知的名字,是當時吳國14歲的大皇子百煊野,這是他第一次上戰場,也是他名揚天下的第一次戰役。
百煊野在戰爭中多表現出來的狠辣天賦,一度被國人譽為戰神,他本人也是對虞吳兩國關係堅持主戰態度的人。
虞十一年的虞吳兩戰,那時候虞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高峰期,但是對國內的兵甲武裝卻一直沒有培養,而且當時也沒有好的將領,戰爭一敗再敗,雖然國內經濟支持,但是一直打敗仗對國家的損耗還是極大的,
不得不說,與之前的幾位主戰的先皇相比,當今聖上還是比較變通,並不固執,在國內諸多老臣的建議下,虞國派人講和,表麵上虞吳兩國暫時停戰,實際虞國示意投降,誠意是自己每年向吳國輸送貢品,但是名義上虞國不算是吳國的附屬國,就是要個麵兒罷了。
當時吳國經濟條件沒有虞國好,同時他們對虞國的糧食也很感興趣,於是爭論一番後,欣然接受,但是當時的大英雄百煊野是極其不同意的,為了主戰當時還鬧出了許多事件,當然,那都是舊事了。
虞吳兩國簽訂了一係列條約後,虞國單方麵每年要向吳國輸送很多吳國沒有的蔬菜糧食,還有絲綢布匹瓷器等等。
吳國後來也要求虞國輸送一些糧食種子,並自己去買了些虞國人前來培育,但是很不幸,隻有很少一部分糧食在吳國培育下來了,大部分還是需要虞國每年的新鮮輸送。
這次戰役算是間接打開了虞吳兩國久閉幾百年的大門,虞國終於了解了吳國的世界,吳國也接觸到了虞國很多糧食接種的新技術。
這扇大門打開後,吳國人越發的想要去獲取在自己國家種不出來的新鮮蔬菜,就萌生了許多貿易鏈,剛開始吳國皇室還是愛民如子,並沒有多加阻止,隻是時間一長,很明顯的,大量黃金白銀正從吳國流向虞國,同時吳國內部剛開始發展的農業經濟遭到嚴重阻礙。
吳國皇室不得不頒布了對虞交易的許多禁令,但是有市場就有買賣,在此期間幾年內,地下市場活躍,而一些吳國人也從中看到了商機,開始向虞國售賣寶石裘衣。
虞十九年,也就是八年後,也不知道到底是虞國人挑起的,還是吳國人挑起的,兩國之間再次打了起來,之前的條約當然作廢。
這次戰役中,吳國中又有許多皇子請命出戰,這時候吳國皇帝人已入中老年,吳國皇室間已經暗自掀起了一股爭奪東宮之主的戰爭。
大皇子百煊野出戰,那是眾望所歸,在他的鼎力支持下,19歲的九皇子百瀛九初出亮相。
這八年裏,虞國對自己的軍隊投入了大量金錢和人力物力,也很有信心一戰,兩國各自信誓旦旦,此戰便打了足足兩年多時間。
吳國人確實驍勇善戰,百煊野甚至也發明出了通過動物來作戰的方法,但是當時的虞國裝備已經完善,也湧現出了很多年輕的良將,諸如現在的虎威將軍唐古睿,赤威將軍秦勝俞,尤其是秦勝俞這匹黑馬。
其實八年前那場戰役,秦老將軍就有參加,隻是當時不過默默無聞一個小兵,一是沒人肯提拔他,二是他當時的才能確實沒有後來那麼顯著,但也正是因為參加了那場戰役,當時他比其他任何人都要觀察地仔細,對吳國軍隊、尤其是對百煊野的戰略尤為熟悉,再運用虞國許多先驅者的經驗,加上天時地利人和,險險與吳國打個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