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天才露骨七巧太聰明噎餑夭逝神娃魂影現(1 / 2)

一年秋,江南蕁城內,有人在城牆上遍貼告示,內容曰:本家小女,年五歲,在家排行老末,喚名七巧。能說會道,能唱會演,今定於晚間八時,在鼓樂樓亭表演節目,如有意觀望,請準時來臨。

七巧,是個女孩,家中排老七,故曰七巧。上有六個光葫蘆頭哥哥,模樣一個醜過一個。七巧生來靈異,降生時,日落偏西,雞棲燈明。因生在貧農之家,七巧從未吃飽飯,雖長得水靈,圓眼長眉,骨肉嬌嫩,身上卻毫無肉肌,兩條胳膊比那擀餃子皮的木杖還小一圈。隻是七巧聰穎過人,一歲會喊爹娘,二歲會說話,三歲會數數,四歲便能說會唱、表演節目,五歲已成了蕁城人物,被人尊呼為神娃。

神娃橫空出世,引得蕁城百姓口口相傳,前來一看。

鼓樂樓,是蕁城一座木製構造的戲亭,鳳簷龍脊,白牆映月。鼓樂樓前,一對街珠昂首的石獅,靜臥無聲。樓前四尺,有供百姓閑坐賞戲的木凳,一共五十餘把。每到晚間,蕁城百姓湧來,坐於一起,賞戲賞月。神娃的出現,讓蕁城百姓精神一悅,他們奔走相告,將神娃吹捧,將神娃膜拜為神。

向晚,神娃上穿白褂,下著綠褲,一張小臉,抹了胭脂,紅潤潤水靈靈。表演二個節目。一個是唱歌,一個是跳舞。唱歌的曲目選自《詩經?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戲台下百姓聽了,皆如癡如醉,沉靜在神娃稚嫩柔美的音韻中。一曲歌罷,百姓們高呼七巧的名字,甚爾興悅者,喊道:“七巧姑,唱得好,再來一個。”神娃站於戲台上,雙手垂下,目光寧靜,心神鎮定。她習慣了百姓喝捧,習慣了人們當她作神。“神娃”的稱呼,究竟從哪一天開始,連她自己也不清楚。

唱了一曲,還要跳支舞。這舞跳的是《陰康氏之樂》和《六小舞》,亦出自先秦。神娃揮動小肢,迎月揚之,迎風收之。百姓隨目,忽笑忽啼,開懷不已。月光下,神娃紅臉皙淨,眸色明亮。隻頭上兩個辮,紮了紅絲帶,格外美麗。大凡過往鼓樂樓的百姓,無不駐足一看。有的還會扔幾枚錢幣,給予獎勵。神娃一場戲,通常會收數十枚錢幣,家裏有了錢,更將神娃像菩薩一樣善待,像財神一樣供奉。

一轉眼,神娃六歲了。癡長一歲,仿佛全身筋骨愈加舒展,文藝氣息也愈加濃厚。神娃,整天學歌習舞,民間小曲,皇宮舞風,全都通學,出神入化。不僅如此,神娃還學會了吹笛。那笛聲飄渺悠悠,忽高忽低,忽輕忽響,低到極處之際,幾個盤旋之後,又再低沉下去,雖極低極細,每個音符仍清晰可聞。神娃為百姓帶來歡樂,帶來喜悅,使得百姓曾經的憂愁一掃全無。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六歲的神娃在一次吃香餑餑時,居然被餑餑活活噎死了。蕁城百姓得知,驚嗔之餘,沒人敢相信。百姓紛至遝來,望向躺在炕頭上的神娃,平靜安祥,一臉蒼白。

神娃走了,像一片雲彩,隻在天邊短暫逗留。神娃的故事一夜間傳入京城,傳入皇宮,連北宋當朝皇帝也扼腕歎息。

神娃的故事並未結束。因為神娃神化了的形象,她的肉體竟成了盜墓人發財的目標。盜墓者半夜行竊,掘開棺木,拋出神娃肉體,將裹在肉體上的黃綢白緞,金銀寶器全都擄走了。不僅如此,痛恨的是,盜墓人還將神娃肉體慘忍地拋向野外,讓牲畜踩踏,讓野狗啃食,讓壞人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