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畢珠嫁豪門峰回路轉三劍合並誅殺鞭馬客(1 / 2)

自方臘同宋軍渭水一戰,方臘聲威愈顯。幾日後,地方起義軍消聲隱匿,風平浪靜。趙佶深居宮中,每日仍習文作畫,點朱染墨,與後宮佳麗們一起淫舞逍遙,放縱快活。

忽一日,汴京城百姓傳言,京城張窠張員外,預將迎取嬌妻。聽說,張窠遍傳喜貼,朝廷高官,江湖友人,各路傑出代表,全都在他的喜單之內。此話一出,百姓紛紛揣測,張員外必將隆重辦婚,必將轟動京城。

這一日,張窠府邸內,鎏金色的婚房門上有粘金瀝粉的雙喜字。牆壁上,是用紅漆及銀殊桐油髹飾。大紅對聯貼在門柱上,錦繡燈籠,掛滿了大院。東院婚房,家仆兵卒,全都喜氣洋洋,穿紅戴綠,各司其職。

張窠,立於門前,一手插腰,情姿昂然。他全身罩著一件大紅新郎袍,袍腰上,掛係玉佩,胸前掛著一個碩大紅結。有家仆上前:“張大人,眼看九時許,那抬親的隊伍馬上接喜娘回來了。”張窠道:“不急。我們等著就好。你快去請我老娘,讓她坐於西廂房,準備妥當,一會兒新娘來了,讓她給行孝敬酒。”

九時許,伴隨一陣敲鑼打鼓,四個壯漢抬著一頂轎子,吆五喝四的穿街過巷。百姓們駐足街邊,翹目相視。鞭炮炸響,鑼音鳴奏。紅轎內,一個女子抬手掀簾。有百姓瞧見,讚呼道:“哇,好漂亮的新娘。”眾人一聽,全都張目探看。其實,新娘未掀紅布蓋,誰也看不見誰。鼓聲響,腳步急,侍進入張員外府邸,已被眾多百姓圍繞的密不透風。有人大喊:“快看,新娘接回來了。”

張窠聽見,步出房門。兩個家仆問:“張大人,新娘來人。”張窠道:“先把新娘抬入婚房。”

這間婚房,由東西兩個廂房組成。婚房內金玉珍寶,富麗堂皇。正眼一看,前簷通連大炕一座,炕兩邊為紫檀雕龍鳳,炕幾上有瓷瓶、寶器等陳設,炕前左邊長幾上陳設一對雙喜桌燈。炕上一角,置放一對百寶如意櫃,櫃裏全是攢金鑲玉的名貴衣飾。牆上掛有一幅喜慶對聯,聯上寫有:皓月描來雙影雁和寒霜映出並頭梅。玉釉瓶,東窗下一隻,西牆角也一隻。瓶裏,裝著名貴字畫,隱約溢透一股清雅氣息。

新娘讓人送入婚房。眾人待婚宴進行,全都緊張而有條不紊地進行。張窠問媒婆:“畢珠娘家人可曾哭鬧?”媒婆回:“張大人,畢豬倌高興還來不及呢,他怎麼可能鬧婚?”張窠道:“那就好。給畢豬倌的財禮他收了嗎?”媒婆道:“收了,收了。畢豬倌還一個勁地安囑畢珠,讓她好生伺候您呢。”張窠道:“如此,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婚宴開始了。

張窠府邸,鼓聲齊鳴,樂音縈梁。家仆們忙前跑後,為張員外張落婚事。有家仆問:“張員外,膳房問呢,給新娘的午飯怎樣準備?”張窠道:“這等小事還要問我嗎?去去,給準備燕窩,外煮一碗清筍湯。”

婚事程序按照事先安排進行。新郎和新婚雙雙交拜,喝婚酒,敬雙親。張窠給年近八十的母親敬了一杯酒:“老娘,張窠每日為公謀力,孝心漸失。今天,兒成婚了,您敬喝此酒。”張窠老母,一身青藍衣,眉目展笑,唇不合攏。這位老母,一生未受大苦,僅管時年八十,仍十分精神,健壯矍鑠。老母喝了酒,一抬手,輕撫張窠的麵容,回道:“我兒有本事,死了董桂蓮,如今,又迎新娘,老母再無他求,隻盼你們白頭攜老,早續一後。”張窠道:“娘,您放心。那畢珠說了,婚後二年必得一子。”

婚宴正進行,偌大的府邸內,坐滿了食酒吃菜的高官百姓。

誰也沒注意,就在眾人酒意將酣之時,忽聽有人大喊:“有賊!快來人,有賊行竊了。”話音一落,呼喇一聲,數十個家仆圍近西廂房。張窠驚問:“怎麼了,究竟出什麼事了?”家仆回:“張大人,有賊行竊,您的玉龍寶刀不見了。”張窠一聽,登時眼直:“豈有此理,誰敢偷我的寶刀?”眾人圍成一團,笑的笑,驚的驚,也有那滿不在乎者,坐於婚桌邊,一杯將一杯,直往肚裏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