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世界。
公元1713年,“微積分之爭”大戰結束當日,大不列顛王家學會殘骸之上。
碎石亂瓦,寂無人聲。
輪回者已然回歸,科學家悉數竄逃。
一扇門扉悄然打開,陸詩倦降臨了這個世界。
他潛藏起來等到星耀夜空,根據“眾神的三角力量”掛墜指引,發現黃金太陽碎片位於英吉利海峽。
雖然他嚐試了下海探索,但在三角定位法計算出的位置卻空無一物,顯然是還未達到碎片出世的條件,隻好暫時把這事擱置。
書友圈書單主和專欄主們推測,牛頓被關進棺材神隱之後,最有可能重新出現的時間應當是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之後,牛頓經典力學遭遇重大挑戰時,正符合“牛頓的棺材板蓋不住啦!”這個梗。
陸詩倦估計黃金太陽碎片可能也會和牛頓同時出世。如果這些猜測是對的,他需要在這個世界呆上兩百年。
怎麼度過這兩百年的時間,就變成了一個大問題。
難得進入嬌嬌同人文,陸詩倦決定嚐試獲得替身之力。
按照本世界頂級科研大佬才能覺醒替身的設定,他需要選擇一個適合的研究課題,正好,他本來就有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想要嚐試,可謂一舉兩得。
“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
陸詩倦哼著歌,站在牛津大學三一學院的教室窗外,聽裏麵的學者言辭激烈地抨擊進化論為歪門邪。
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流竄於歐洲各個大學中,分發他抄寫並加以改進的《物種起源》。
他隻是抄寫,並在後饒研究基礎上做了一些完善,並非抄襲,因為他保留了原作者達爾文的署名——雖然達爾文本人還有七八十年才會出生,現在連他爺爺都還沒成受精卵。
由於這並非陸詩倦的研究成果,他僅僅是學的傳播者,所以並不會覺醒名為【進化論】的替身能力。
哪怕曆史上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已經是工業革命之後的1859年,他的學依然受到了許多保守勢力的猛烈攻擊,更何況陸詩倦將之提前了百年。
牛津大學邀請了許多知名學者,對進化論展開了一場大辯論,正如原本曆史上他們在1860所做的那樣。
陸詩倦聽到一半便悠然離開,反正辯論的結果不重要,真理的種子已經埋下。
他又開始了遊曆各大名校的旅行,這一次,他散播的文章不再是進化論相關,而是孟德爾神父的論文《植物雜交試驗》。
通過豌豆雜交實驗所證明的遺傳學定律——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顯性基因和隱形基因,在高中生物課上經常會做到這方麵的題目:
明的爸爸是B型血,媽媽是B型血,明是A型血,請問隔壁老王是什麼血型?
陸詩倦依然是以幾十年後才會出生的孟德爾的名義發表的論文,不沾因果,不要替身。
對於他自己的替身所對應的科研成果,他早就已經有了成熟的想法。
之後的幾十年中,陸詩倦就這樣到處散播後世那些裏程碑級的研究成果,不光有他準備主攻的生物學,還有為了做現代化生物學實驗所必須的物理學知識和化學知識。
身為欞星門的主人,他可以時不時回書城空間的網吧搜索必要的科學知識,再拿著打印好的論文回《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世界攀科技樹。